評何思慎教授〈吞核食換日本承諾的機率〉
by 南嘉生

 

圖片取自:https://pixabay.com/photos/ou-line-train-ozasochiku-district-612644/


何思慎教授在中時新聞網的時報廣場,發表〈吞核食換日本承諾的機率〉。從台灣要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的角度來看,這篇分析客觀、清楚,值得深入評論。


何思慎的論點大致成立,但因為這是刊載在被認為與中國關係密切的《中國時報》上面,黨派立場依舊存在。文中「蔡政府勢必在萊豬之後,加碼『核災區食品』,要國人吞下」可為證。從政治角度,福島食品與萊豬最大差別在於國民黨對日本侵華的餘恨未了。其他方面其實沒有很大差別。假設沒有中國替國民黨撐腰,1.若國民黨執政,依舊擋不了日本給予的壓力。2.沒有統派想要被中國統一的思考,進而認為把台灣拉入中國經濟包圍圈有助於統一大業,他們也不會拼死拼活的抵制福島食品。這兩個論述也可適用在國民黨擋萊豬的理由。




台灣加入CPTPP,最大的阻力就是中國。上述的國內阻力是中國因素造成,加入過程中與各國談判,依舊要考量中國在進行外交與經濟阻擾。至於談判的實質內容,以台灣需要更好的貿易環境來說,CPTPP談判的條件,台灣都會接受。就算委曲求全都比在CPTPP外的利益來的多。


何思慎教授的論述都對,最大的缺點就是不敢畫龍點睛的指出:所有的困擾來自中國


作者:南嘉生

國內大學退休副教授,專攻政治經濟學、制度經濟學、經濟史。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報臺》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