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攝自東森新聞) |
9月25日,教育部證實,2萬5210件高中學習歷程檔案上傳後遺失,累計81校、7854名學生受影響。這讓教育部長潘文忠不僅向受影響的師生與家長致歉,也要依法向外包廠商進行究責。然而,在這個資訊安全事件之外,更應該探討的是,這樣的學習歷程檔案,到底想要傳遞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是什麼呢?是否如此形式化的學習歷程檔案,可以真的評量出學生的差異嗎?
事實上,依據報導指出,有超過半數、百分之54點7的教授仍最看重「在校成績、基礎學科能力」。可見,本來立意良善的「學習歷程檔案」,竟然成為耗時又不討喜的累贅。這是多麼可惜的一件事情呀!更難堪的是,甚至有代寫及補習產業猖獗,以3年的學習歷程檔案,開價超過20萬元的亂象,顯見高中現場問題叢生,學生則疲累不堪。
到底,這樣的多元入學方案,衍生了什麼問題呢?在教育部想要透過提升高中生在「學習歷程」上的探索和「簡歷製作」的過程中,出了什麼狀況呢?底下,將從幾個面向來分析:「1. 學習歷程檔案的初心是為了讓學生們多元探索,來增加人生的閱歷與經歷,但在照本宣科的傳統教育框架下,卻失真了;2. 學生的志工、比賽和各種活動參與,變得功利化與目標取向,失去本意;3. 考試和填鴨教育下,學習歷程檔案也僅止於多出來的一項作業,並非具有真正探索科系和職涯的根本動機,更缺少個人獨特性與多元性。」
首先,學習歷程檔案的初心是為了讓學生們多元探索,來增加人生的閱歷與經歷,但在照本宣科的傳統教育框架下,卻失真了。學習歷程本來是因應大學甄選入學的過程中,需要準備相關的「備審資料」,來應付大學的學科「面試」。這個概念就像備好「履歷」一樣,必須切中要點,才足以讓想推甄的學系教授,有相當的認識和認可。但,因為到了高三考試完後,才來進行資料整理,難免急就章,也因此教育部將之納入三年份的評量成績,來幫助高中生能逐步聚焦在自己想要讀的科系和未來方向上。然而,這本該美事一樁的安排,卻因為「課程」、「學制」、「教材」,都還是舊有模式,讓這個探索形同虛設,成為東抄西抄,華而不實的「拼裝車」,也讓人深覺可惜了!如果,能夠把學習歷程檔案,換成一樣學生有興趣,想投入的「專案」,並且產出屬於自己的「作品」,而師長們也可以從這些「作品」中,找到其潛力與未來方向,會是更實際的作法。
再者,學生的志工、比賽和各種活動參與,變得功利化與目標取向,失去本意。這是一個相當嚴肅的問題,就是當學生們為了積分、成績與想要換取甄選機會,所以才去當志工或參與比賽時,無形中就讓投入這些活動的初心,打了折扣。雖然,這在大人的世界裡頭,可以說是屢見不鮮,像是:為了求得自己的福報與名利,所以選擇佈施和捐獻;為了得到什麼好處,所以才做了自己並不那麼喜歡的事情。這些過程,是不是似曾相似,甚至或許我們正踏在雷同的路上,但自己卻不自知。不過,顯而易見的是,如果是「被迫」的付出,一定不開心與充滿了懷疑和難受…… 也因此,與其限定高中生們的學習歷程檔案要寫什麼?要做什麼?不如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孩子們吧!給他們足夠的時間,才能夠探索出自己真正的興趣,而在自由發揮的過程中,「適度的引導」,讓真正的赤子之心,顯露出來,相信其會開心地投入他們認定的活動中!
最後,考試和填鴨教育下,學習歷程檔案也僅止於多出來的一項作業,並非具有真正探索科系和職涯的根本動機,更缺少個人獨特性與多元性。以自己認識的人為例,她是一個充滿創造力和想法的女高中生,但她在學習歷程檔案上,卻充滿了困惑和挫折。比如說,她想要用「極簡式」的扁平化設計圖卡來呈現她的學習歷程,但因為「包裹式」和「套裝式」的系統模式,只能讓其使用「制式化」、「單調」又「無趣」的呈現方式。這真的大大地削弱了她的投入動機與個人化差異,變得「大家都一樣」,了無生氣…… 顯見,教育部看似貼心與模組化的學習歷程檔案設計,不只要花大量的費用來維護,還有資訊安全的危機,又無法呈現學生的真實面貌,可真是「三輸」!相反地,若是教育部能夠以「看見」這位女高中生的長才下,使其「自由發揮」,這將是截然不同的樣貌。畢竟,讀大學是為了培育長才,而非扼殺天才呀!
從高中生學習歷程檔案遺失事件談形式主義的甄選入學謬誤,可以發現:「鼓勵學生創作作品;放手讓孩子們有更多探索的空間和時間;解除學習歷程檔案的過度限制,走向自由發揮的天空,會是避免讓每次的教改,反覆落入形式化的漩渦之中,卻增加校方、家長和學生三方共同壓力的解方。」相信,每個人都是天上那顆最亮的繁星,只是你自己還未發覺呢!
作者:黃宗玄
1989年生於台南,是聽著羅賓漢故事長大的孩子,兼具理性與感性的加成,帶著牡羊座不服輸的意志。大學時代開啟對寫作的熱愛,藉由寫作來剖析人生。畢業後在故鄉擔任物理治療師,透過近距離接觸患者來描繪生命的體悟。受吳晟老師影響,矢志「在文壇上守護土地」。運用文字記錄被漠視的聲音、被遺忘的過去,以及最珍貴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