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發展無法速成 需要政府與民間社會一起努力
by 陳冠甫

 

照片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chingte/photos/pcb.4785330651483916/4785412111475770/


台灣選手在東京奧運表現優異,截至目前已有10面奧運獎牌,在世界各國排名第17名,創下台灣參加奧運以來,前所未有的新紀錄。而獎牌數字多寡,固然會使人感到振奮,甚至讓全民都為之瘋狂。


自奧運開打以來,台灣社會刮起一陣運動風,就公視頻道轉播戴資穎出場的女子單打金牌戰,收視達到10.26,意味著同時間超過224萬人關心賽事,在台灣觀眾固定收看體育節目比例只有6%的艱苦環境下,無疑創下另一個驚人的數字。


本屆台灣選手的優異表現,使得各項目賽事選手獲得大眾關注,外界也開始關心近幾年來體育培訓環境的改革,雖然有部分民間體育協會的爭議,但政府投入的軟硬體協助仍是有目共睹,硬體上左營國訓中心翻新,軟體上人才、教練、陪練員、運動專才醫療團隊的補助。


為了改善以往選手常面臨「單打獨鬥」的困境,缺乏強而有力的後勤支援,在2018年行政院長賴清德任內體育署啟動「2020年東京奧運會黃金計畫」,三年共編列新台幣12億元經費,培訓38位選手全數取得奧運參賽資格,其中18名進入8強,截至昨天為止已奪2金4銀1銅。


以率先在東京奧運拿下舉重女子59公斤量級金牌的郭婞淳為例,在黃金計畫下,「她擁有專屬教練林敬能、專屬體能訓練師、專屬防護人員、長期與短期陪練員,國訓中心協助運科整合支援,體育署自2019年起,2年共投注1121萬5427元。」其他拿下獎牌的選手,像是麟洋配、鄭怡靜、林昀儒、黃筱雯等,也都得到黃金計畫下金額不等的支援。


眾所周知,體育運動無法速成。台灣體育運動環境艱辛,長久以來體制與社會氛圍,基層運動球隊不足、關心運動簽賭勝過體育賽事本身,也早已是公開的秘密,無意義的砸錢增加獎金誘因,幫助有限,比起部分縣市長在運動員得獎後才增加獎金,明顯只是錦上添花而已。


頂尖選手需要廣大後勤資源維持運動能量與身體健康,並且需要「個人化」的支援,端看黃金計畫內容廣到包含國內、外參賽與移地訓練所需各項支援、專屬人力支援,像是專屬教練、防護員或物理治療師、體能訓練師、陪練員等,也支援訓練及比賽所需器材、裝備,以及生理體能、生物力學、運動心理、營養生化、醫學防護、運動資訊等全面運動科學的支援。


振興台灣的體育力當然是政府應該要重視的,但在大多數的西方體育強國,公民社會、企業的力量扮演更重要的支柱,這次奧運期間,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日前提議,政府應該把金牌的獎金提高到一億元。但以美國為例,美國提供的奧運金牌獎金為金牌3.75萬美元(約新台幣105萬元),相較之下,台灣提供的金牌獎金是美國的19倍。美國的體育經濟主要由民間、企業推動,讓運動員能因著自己的好表現,在市場上有競爭力,也能得到廣告商的贊助。郭董或許沒有想過,他自己可以用企業的力量,幫助台灣發展體育產業。


台灣人之所以對於觀看自家選手比賽感到振奮,是因為台上運動員奮戰不懈的精神,乘載了自己曾經對運動的夢想,還有同樣為生活打拼付出的艱辛。


在奧運的這一刻,不分運動員與觀眾,每個人都是為人生奮鬥的選手。


作者:陳冠甫

臺北大學法律研究所 研究生, 關注台灣未來,時常評論政治、社會相關時事。歡迎到作者的粉專交流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