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卡羅》——多方角力的熱帶戰場
by 穀雨

 



疫情紛擾的夏日,河道上許多人熱烈討論起一部戲─《斯卡羅》,穀雨剛看了前兩集,之前正好看完《屍戰朝鮮雅信傳》,相較之下別有一種奇特的穿越感。這部為數12集的時代劇想必還有許多精彩的發展等待大家一起探索,在此先以一個純鄉民觀眾的角度分享幾個看點:


歷史轉捩點

劇情拉開序幕,來到一個明明距今才不過154年,卻令我們看得一團迷霧的年代。原來這是一段連台灣人自己也不熟悉的歷史,而這個事件回頭來看卻是引發台灣後續驚濤駭浪近代史的開始。如果比較日本開啟近代史以「黑船來航」事件為分野,當時美國海軍駛入江戶灣,造成幕府時代的落幕;台灣的「羅妹號事件(Rover)」卻是在一場商船觸礁意外後,無意之間向國際揭露了其地緣政治的戰略地位,引發後續的牡丹社事件與清朝和日本的擴大介入。


一開始觀看要進入狀況也許也比較困難,感覺支線很多。實際上當時的台灣正是呈現如此多區塊的複雜狀況,發展直到今天,多元種族的生活方式亦有過之而無不及。事件發生其實是一則貿易往來造成的意外糾紛,當時清廷也常因沿岸發生船難接收到商行投訴。由於當時清廷並不太積極治理台灣,許多地區都屬於「化外之地」,後來會搞得一個申訴案延宕未果,還讓美國在南北戰後第一次出兵攻打一個地方,簽署協議後還造成一連串事件,也不算全屬意料之外了。


不過看了就會明白當時光是一個恆春半島,就有許多不同勢力的角力戰,此時清朝只有治理一部分,大多集中在台灣府 (台南),更不用說台灣其他地方了,除了幾個開放的口岸,其他地區對清朝來說,也屬於謎樣存在。其實對現代的台灣人來說,何嘗不也是謎一樣的歷史。對穀雨而言,看了本片開頭,最有感覺的就是劇中呈現幾個族群為了資源分配,時而械鬥、時而談判、時而合作、時而試探的過程,若在加上之後歷史上發生的各方外力的介入,想必更能感受到我們能走到今天共生共榮的局面,並在張力十足的亞太區域立足,是何其不容易呀? 然而走到今天,當我們看到李仙得 (Charles W. Le Gendre) 口中說出”Formosa!” 只覺得百感交集…,因為美麗,因為資源豐富,因為位置非比尋常,台灣大概永遠無法置外於這些覬覦與拉扯,但一起生活於這塊土地的我們,可以團結合作,就像我們曾一次又一次地度過看似不可能的難關。


一些有研究的觀眾或許會認為在歷史敘述上,還有太多有待商榷的地方。不過即使像日本的大河劇,也是在合理範圍下進行改編,並做出不同的詮釋。例如日本戰國時期的大河劇,甚至漸漸轉移敘事觀點,從以前常見的武士英雄,轉移到原本是「配角」或「反派」的人物身上。大河劇也多是用小說家的原作改編,像是知名的司馬遼太郎,以及本身身分多元的陳舜臣等。另外當我們看歷史,遇到許多觀點上的問題,我們也許也可以換個角度想,實際上史學家也有某種程度小說家的意味,究竟怎麼樣的史觀算正確,或許經過更加開放的審視,與多角度的討論,這樣的歷史才不至於扁平。

   

多種民族語言和用語

目前出現的就有排灣、台、客、英、中五種語言,穀雨自己只聽得懂中英台語,因此很多時候都是看字幕,某些時候也真有一種像是在看外語片的感覺。很佩服有些人還分得出不同的腔調,或是中文化的台語用詞歧異點。不過目前的演藝圈可能沒有條件培養這麼多懂得各種腔調的演員,或許將來有更多原創時代劇的洗鍊之後,可以越做越好。


想想台灣跟美國這部分也相似,是許多民族的共同生活之地。現今許多跨國企業都講求多元、包容、與歸屬感,對於命運共同體的我們而言更是如此。如此多種的文化激盪理當讓我們更有機會彼此學習,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彩虹史觀。例如在環保問題越發嚴重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學習原住民的與自然共生的智慧。或許我們能學習的語言有限,不像劇中的蝶妹這麼厲害可以多聲道切頻,但對於一起生活的人們,可以更懂得尊重與多了解彼此的不同。




角色詮釋樣貌與當時生活

目前看來本劇把時代小說化約成三條主要故事線,原住民、漢人&土生仔、外國人&清廷。看了一下網路上的評論,穀雨其實很訝異有許多人對於當時的族群樣貌和生活細節這麼清楚。不過我倒是認為在不同的創作中,每個角色和場景會配合戲劇有不同呈現。例如 娥賓‧塔達歐 (也是高山初子&高彩雲),在【風中緋櫻】與【賽德克巴萊】中就呈現出不同的形象。


有些戲劇效果很突出,會讓人全盤接收,就像有人看了韓國在奧運射箭場上的精采表現,也認為韓國人從小就學射箭,都技術高超 (跟雅信一樣),實則不是如此。或許有人認為「電視教育」要完全符合歷史,不可自由詮釋。但穀雨認為歷史劇依然是「劇」,並不是史書或紀錄片。就像開頭提到的【屍戰朝鮮】,無論是以甚麼方式影射,或以真實歷史作為背景,對觀眾而言最重要的依然是故事所要呈現的精神與觀點。

 



穀雨自己最喜歡的角色有幾個:看起來卑微投機的水仔 (吳慷仁飾),身為半番(馬卡道平埔族)半漢(閩南) 的土生仔,他反而很能在夾縫中求生存。以及虛構的角色蝶妹,我覺得她的形象就像台灣,承載了多重身分 (客家與排灣),也格外能找到彈性的方法。而飾演角色的温貞菱,母親是菲律賓和西班牙混血,爸爸是台日混血,雖然不是原住民但背景跟蝶妹神似。


另外還有蝶妹的其中一位老闆萬巴德醫師 (Sir Patrick Manson),他是世界知名的病理生理學家,被稱為「熱帶醫學之父」,也是孫中山的恩師。當時他由台灣第一位西醫師馬雅各牧師 (James Maxwell) 推薦來到打狗,擔任海關醫員,也是第二位歐美來台的宣教士醫師。後來馬雅各牧師轉往府城拓展後,也將旗後醫館交給萬巴德醫師主持。憑藉著簡陋的設備,他對一些當時的重症像是痲瘋病、瘧疾等有著深入研究,這位醫師科學家也使台灣成為世界第一個脫離瘧疾威脅的免疫區。他也積極的學習台語和原住民語言,雖然短短五年就因為遭當時日本政府忌恨而離開台灣,但台灣人為了感激他,特別幫他取了一個台語發音的名字。 


劇中還有許多精彩角色輪番出現,讓我們每一集都以發現彩蛋的心情慢慢觀賞囉!


延伸視聽

走讀魁儡花: 



紀念查馬克‧ 法拉烏樂  : 



作者簡介:穀雨

繁忙城市中的慢活一族

喜好嘗鮮的古早味靈魂

最大的興趣是聽故事與說故事

最愛的幸福是旅途中遇見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