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中審判》:一起舉起照亮前方的燈火
by 穀雨

 

圖:作者提供


屬於「國民參審制」的國民法官法於20207月在立法院三讀通過,將於2023年上路。未來只要年滿23歲、完成國民教育,並在地院轄區住滿四個月以上的國民,都有機會被選任為候選國民法官。獲選後將會跟法官一起決定特定刑事案件的被告是否有罪,以及其有罪時的刑責。以往常背負「恐龍」罵名的法官與司法界人士,或許因此有機會多與民間交流、反映國民正當法律感情,不過由於法治素養難以速成,實際執行後想必有賴職業法官多費時費力向國民法官們說明了。

 

司法院也為了國民法官制度提前暖身,與業者推出了一款陣營類型桌遊─【霧中審判】,讓玩家透過不同角色的眼光,體驗與觀察法律程序中的幽微與複雜。穀雨參加了今年四月的場次,一開始看到活動邀請排了三個小時,心裡還納悶著「什麼遊戲需要玩這麼久?」但很少參加這種議題性與趣味性兼具的活動,依然滿懷期待前往文總會場。想不到現場一看才發現出席很踴躍,報名的朋友幾乎都準時赴約,並沒有受到連假影響,可見想多了解司法議題的民眾還算不少。


一開始主持人先讓各組的組員們彼此簡單認識一下,穀雨這組的朋友有些是好奇法院的審判如何用遊戲呈現,有些是未來的法律人,有些則是常常參與這種桌遊或密室逃脫的玩家,這款結合了推理和分隊PK的遊戲很吸引他們的興趣。故事背景揭開序幕,大家立刻覺得有濃濃的旣視感,即使身處資訊發達的年代,台灣這個「小島」,有時候也難免被不同形式的「迷霧」包圍,讓國民們摸不著頭緒。



 

接下來就是重頭戲─認識法律基本原則,例如「無罪推定」、「證據裁判」、「罪疑惟輕」等概念,稍後在遊戲中也可以每場穿插改變原則。光是這項準備,我們就開始體驗到實際執行國民法官制度可能會遇上甚麼狀況了。光是釐清法律原則就費了一番功夫,之後還得視情況融入遊戲,更不用說庭上法官實際要面對的是影響一個人未來的判決。起先大家都有個疑惑,既然要拿到人權指數的高分,何不從頭到尾直接全數採用自由開放的法則?況且這樣做還可以增加人民信任值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卻隨著遊戲的進行,逐步讓我們陷入掙扎。



 

了解法律原則和遊戲規則是一回事,當事件背景和人物設定一一出現,每回的故事線竟然往大家意想不到的方向蔓延…。在迷霧中,有兩位原本應該齊心調查真相的島民會悄悄變成迷霧者,暗處密謀破壞,不讓調查隊導正秩序,如果最後推理不出有最多線索牌指向的真正犯人,或情報錯誤導致法官判決偏離民意太大,信任值崩盤也會造成遊戲失敗。



 

玩過一輪之後,我們逐漸發覺,其實身為搗亂的迷霧者,並不需要太特別搞破壞就可以造成冤獄或縱放,只因為要建立信任是如此漫長的功夫,然而要裂解信任卻是一瞬間的事。迷霧者甚至只要模擬兩可,或行使他的「緘默權」,就足以讓真相始終浮不上檯面。何況真實世界中的反派角色,是絕不可能這麼溫和無作為的。而身為調查隊,先不說判斷資訊與推理的技巧,和彼此之間的默契考驗,如果一直無法蒐證或無權起訴,也會讓真兇逍遙法外,這時候綁手綁腳的隊員就會希望能有一些嚴法,讓調查能夠順利進行,即使犧牲一些人權也變得可以考慮…。其中壓力最大的莫過於扮演法官的夥伴,光是一個寓教於樂的遊戲,如果不幸誤判,可能造成這位玩家再也不肯再擔任法官,或是影響他之後的判斷方式。可以想見在真實法庭上,身負判罪重任的法官,不太可能如外界想像的隨心所欲。



 

遊戲過後,司法與社會對話推動小組的鄭法官也與大家分享實際的案例,有時候當外界在評論一個嫌犯的犯意和量刑,看不到背後對其動機與犯案條件的推斷,例如社會可能因為一位嫌犯是老人或婦女,由於同情心使然,輕易判定他/她就是為求自保過失殺人;實情是要殺掉一個人並不容易,特別是持續一段時間的方式比方說勒斃,真是一時情急或腎上腺素可以完全解釋嗎?這其中有很大的斟酌空間。大眾所認為的法官「自由心證」,其實並不是隨興所至。用一個或許不是太貼切的比喻:所謂的即興演出,也有一定的脈絡可循。



 

司法改革的路還很漫長,或許就像這個桌遊,我們只能在一次次的過程中一步步的改善,除了有國民意見可以參與,更重要的是提升法治的素質,維護程序正義,與司法透明度。即使每一次的審判都如同人生般困難,當我們願意朝正向的方向努力,貢獻一己之力舉起照明的燈火,哪怕只是一點點微光,都能一起為社會照亮前方的迷霧。



※延伸視聽

鴉色刑事組》:2021春季日劇,非典型法官的熱血故事,可以學習一些法庭上的角色職權。

司法院國民法官初體驗:幫助民眾更了解國民法官制度的線上互動遊戲。


作者:穀雨

繁忙城市中的慢活一族

喜好嘗鮮的古早味靈魂

最大的興趣是聽故事與說故事

最愛的幸福是旅途中遇見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