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懇應對、妙語如珠——疫情恐慌中看陳時中如何溝通
by 吳奕軍

 

照片取自:陳時中臉書


武漢肺炎在台灣本土病例從五月初激增,大眾從幾乎不想施打疫苗的承平狀態急速陷入「集體恐慌」。持續主持每日疫情記者會一年多的衛福部長陳時中,面對極大疫情壓力,情商(EQ)與溝通能力再受考驗。


5月22日疫情記者會中,因為「校正回歸」400病例一度引起軒然大波,相信許多人在記者會乍見感到疑惑,但只要聽十分鐘解說就能懂了,也明白回計每日數字以了解疫情發展趨勢有其科學道理,不會拘泥於文字是否為醫學或統計上的專有名詞。


然而顯然有不少人跟「校正回歸」字眼過不去,甚至見獵心喜地狂發網文以及梗圖譏諷陳時中自毀公信力,甚至懷疑刻意「蓋牌」,造成公關危機。


「校正回歸」並非公關危機

批評陳時中自創「校正回歸」以「混淆視聽」的人士不乏學者專家,甚至主政城市疫情升溫,理應在此危局與指揮中心齊心合力的台北市長柯文哲,也以醫學教授的身份尖刻諷刺沒聽過什麼是「校正回歸」,更何況柯文哲不可能不清楚「校正回歸」主因雙北個案爆增導致呈報塞車的實情,其仿若見縫插針的反應實在令人錯愕。


反對黨對此急於撿槍,迅速借題發揮,連中國國民黨主席江啟臣以及前主席朱立倫都跳出來以學者之姿重砲批評。


另有些批評者則似乎站在與防疫指揮中心同船共渡的立場,溫和地表達「校正回歸」的說法會不會徒增話題,擔憂平白送槍給對手。


其實雙北確診疑案激增,確認過程塞車實況容易理解、情有可原,許多國家已歷經類似情況,防疫指揮中心將案件回歸日期以反映疫情發展趨勢,誠屬自然。面對大量譏諷陳時中「蓋牌」甚至打擊公信的作法,陳時中表示流行病學與公共衛生領域中的數字代表實情,重要的是正確性,之前因為各地回報採檢狀況「塞車」而影響到每天確切數目,一定要校正回來。


對於「蓋牌」的質疑,陳時中平靜秒回「這是掀牌吧」——沒把真實狀況顯露出來才能叫做「蓋牌」,就是要把真實狀況顯露出來,才能知道有多少病例。


陳時中並含蓄地透露,「若我知道這400例我一定會講,但我之前也不知道。」「這數字不是新台幣,這是人。」「這每個數字都代表一個病人,疾管署同仁漏夜校正這些數字,就是為了傳達正確的疫情狀況。」


陳時中的意思很清楚,第二天記者會持續進行「校正回歸」,恐怕很少人會不明白,許多批評者也集體轉向「新戰場」——買中國疫苗等話題了。迄今大家會關注當日確診案例與校正回歸趨勢,以及陽性率、七日平均趨勢等等,所謂「校正回歸」爭議不到兩天幾乎已不成話題。許多急切草率的批評、梗圖反而備受揶揄,所謂「校正回歸」的公關危機是言過其實。


而對於國內多方勢力配合中共加強施壓購買中國疫苗,5月26日陳時中在記者會上則直言「他們沒在打的我們是有興趣啦,他們有在打的我們不敢用。」


面對高壓展現高度幽默與情商

陳時中主持抗疫一年多以來,雖然成績備受國內外肯定,防疫與政治挑戰依然鋪天蓋地而來,卻也凸顯陳時中面對業務高壓以及政治攻訐的冷靜、沈穩、簡明、幽默、情商,以及四兩撥千斤的功夫,甚得國人激賞,他在各種民調維持高檔,與此特質高度相關。


許多案例可見陳時中這種高明功夫。例如去年此時網路炒作一波資訊戰,導致民眾狂掃衛生紙、泡麵、白米等民生物資,陳時中在記者會淡淡呼籲「物資很夠,大家不要囤積、買太多,我們不會因為疫情來了,就變得特別會吃。」


有次陳時中報告室內室外聚會人數限制規定,竟有人問「那還可不可以結婚?」陳時中回道:「當然可以啊!結婚才兩個人而已呀!」


陳時中善於「以柔克剛」,簡明地化解踢館,去年有次記者急聲嗆言「有問題沒有回答」,先是慢慢軟回:「妳不要這麼大聲,我們年紀大了,難免忘記一些事…...」接著呼應另位記者的雙胞胎玩笑,妙回:「我大部分還算很平和,有時候情緒不好,那大概是我弟弟啦!我要替我弟弟向大家道歉。」讓愚人節當天現場氣氛緩和不少。


隨著疫情嚴峻,近期更強烈的挑釁排山而來。五月初華航諾富特群聚染疫爆發,中國國民黨黨團總召費鴻泰批陳時中防疫不確實,痛罵「你根本應該被槍斃」陳時中僅回應「會虛心受教」,結果許多調查證明費鴻泰承受不少出言不遜的後座力,連同黨公職都出來圓場。




此外,對抨擊防疫政策不遺餘力的前衛生署長楊志良,抨擊蔡英文總統向國人信心喊話最快7月能施打國產疫苗,根本是在「炒股」。陳時中5月21日則回「疫苗是用來救病的」「難道我打了AZ疫苗,就是在替AZ股票炒股?」直言將救命影射為炒股極不恰當。


許多人認為台灣防疫特別艱辛,除了對抗武漢肺炎,還要對抗同具毒性的中國因素政治野心,也因此,台灣防疫成績更顯可貴,而防疫主帥陳時中的溝通風格,會讓什麼人惱羞成怒,這些人又為什麼會惱羞成怒,一般人只需運用膝蓋的智商,應該不難明瞭。


作者:吳奕軍

鉅石智庫創辦人,關注時局之平衡資訊與風險擴散效應。曾任網路行銷投資高管。臺大政治系畢業、波士頓大學大傳碩士,於哈佛大學研修電商課程,新加坡國立大學高階管理課程結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