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過去數據來看,民進黨該對公投採用何種策略?
by 主筆室



 今年8月28日將登場「反美豬」、「重啟核四」、「大潭藻礁」、「公投綁大選」四項公投案,這四案明顯為國民黨、環保團體所主導,對民進黨相當不利。而今年公投選舉的結果,不只牽動2022縣市長選舉、也間接影響到2024年的總統立法委員選舉。面對這個狀況,民進黨可說是不得不慎。


而依據媒體披露,民進黨高層早已對現況提出三種因應作為:其一是提公投對案直面應戰;其二是不動冷處理,靜待議題冷卻和結果;其三則是發動綠營支持者不投票或投反對票。


這三種作為,當然各有所優劣,然而本文要指出的是:從議題的共伴效應、以及過去投票的分佈來看,或許民進黨應該積極考慮提公投「對案」的可能性。


一、公投投票與政黨高度相關

首先,我們從過去投票結果來檢視,圖1為2018年公投選舉的16號公投(以核養綠)與2020年政黨得票率的散佈圖。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即使民進黨在2020年選舉相對「順風」,但以核養綠的投票傾向仍相當受到選民的政黨認同影響。民進黨得票率越高的行政區,對以核養綠的同意率越低;而國民黨得票率越高的行政區,對以核養綠的同意率也越高。



而從近期馬英九前總統大力推銷「重啟核四」的情況而言,顯示核能發電仍為受到國民黨支持者歡迎的議題。即使面對「核廢料」與「核能發電」的雙重矛盾,只要核廢料不要放在我家,此次公投選舉國民黨支持者應該仍會開心地投下「重啟核四」的同意票。


二、議題的「共伴效應」

從以核養綠的投票中,我們可以看到2018年「公投綁大選」形成了「藍綠對決」的態勢,而此等影響的最大變數即是選民的「政黨認同」。在2018年選舉的得票中,各公投案的確出現相當高的相關性,我們應此可以合理推估,公投議題間的「共伴效應」應該會再次出現。

所謂「共伴效應」是指公投議題間彼此「包裹宣傳」,因此達到聲勢最大化的過程。2018年主要的戰場為同性結婚的公民投票案,但在議題的共伴效應下,以核養綠、深澳公投等案也多有受益。

而以2021年公投案而言,即有部分人士在猜測「美豬進口」、「珍愛藻礁」兩案是否會形成「共伴效應」。在下圖,我們透過Qsearch輿情資料系統檢視目前公投相關的關鍵字聲量排名,可以發現「珍愛藻礁」、「重啟核四」兩案,已經有了相當程度的共伴效應,顯示兩者議題的討論確有高度相關。不論是哪案最後與「珍愛藻礁」包裹宣傳,都應該會大幅提高選民出門的投票意願。




三、「公投法」的門檻太容易通過

最後,在所謂「鳥籠公投」修法後,現行的公投門檻為「有效同意票超過不同意票,且有效同意票達全國、直轄市、縣 (市) 投票權人總數1/4以上」。而下圖為藍、綠兩黨2020政黨票通過25%門檻的人數,從資料上來看,在全國368個行政區中,國民黨有330個行政區通過25%門檻,民進黨則為291個通過25%門檻,比例都可說非常高。



換句話說,若要比藍綠基本盤的話,提公投對案,並非沒有機會通過。只要操作得當,特別是在若干爭議議題(例如能源議題)上提出清楚的論述,民進黨仍有機會守住公投城池。而近期台灣民意基金會的民調顯示62.4%民眾可能出門投公投票,更顯示出守株待兔,絕並民進黨的上上之策。

總而言之,從過往的選舉、民調、聲量資料來看,此次公投選舉的策略應為「動員比不動員好」,而在議題上的宣傳更是「提對案勝過不提對案」。民進黨或許可以考慮對公投採取更積極的防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