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不要再誤用網路聲量數據
by 主筆室

 



昨日(1/19)國民黨青年部發布了一份「六都市長指數」的報告,在這份「網路聲量」報告中,國民黨「獨創」了一個叫做「六都市長指數」的數據。並宣稱依據該指數,六都市長的排名分別為:侯友宜(100)、盧秀燕(93.4)、黃偉哲(79.1)、陳其邁(78.5)、柯文哲(75)、鄭文燦(74.1)。


 



先不論這份報告,是否有獨厚侯友宜、盧秀燕的嫌疑(當然有)。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想關注的是:「六都市長指數」到底是什麼東西?「六都市長指數」真的能代表某政治人物「專注市政」嗎?


首先,我們必須先了解「六都市長指數」。其原理是談及某「政治人物」時,在臉書上同時討論「市長」一詞的比重,並將影響力最高的字詞,重新調整為100分。你也可以參考下圖了解輿情系統的計算原理:


 



討論文字聲量的部分可能有點技術性,但是你只需要用常識就可以判斷:臉書文章提及「市長」一詞的情境,五花八門,而且很多根本都跟市政無關。


例如,國民黨指出盧秀燕的市長指數是93.4,即代表「市長」一詞在以「盧秀燕」為關鍵字時,影響力分數是討論第一名的93.4%。但是我們觀察原始資料,會發現同時談到「盧秀燕」和「市長」兩詞的情境,主要是盧秀燕去AIT抗議美豬進口的聲量。


盧秀燕當時向AIT抗議有許多的爭議,當然也有許多藍營支持者洗版「我們台中『市長』就是棒」、「盧『市長』加油」、「盧『市長』很有Guts」等等,這些留言都幫盧秀燕的市長指數「增色不少」。然而,這些加油打氣的留言,明顯都跟盧秀燕的「市政」無關。你也可以參考以下截圖,了解當時支持者留了些什麼:


 



換句話說,討論到「市長」一詞的情境實在太多種,所以用「六都市長指數」說「XXX專注於市政」,是個非常荒謬的解釋方法。


與其說「市長指數」跟「市政」相關,不如說和支持者的語言習慣,或是和輿情系統的斷詞方式更有關係。甚至只要在一篇高影響力的文章(例如羅智強該篇文章有7.2萬讚、1875次分享)大量洗版「XXX市長好棒棒」、「XXX市長選總統」,抑或是「XXX市長下台」,「市長」一詞的影響力自然會隨之提高,幾乎可以不用提及市政相關的內容。


如果要從網路聲量,判斷政治人物是否專注於「市政」的話,必須從所有討論的關聯字詞判斷,才更為公允。而這也是我們一再強調的:因為網路聲量數據尚未有一個穩定的解釋方法,所以讀者在解讀網路聲量數據時,需要有更多的警覺心,以免遭到似是而非的分析誤導。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使用和國民黨類似(或相同)的Qsearch輿情系統,如果你想參考原始資料,可以登入Facebook帳號後,看這裡(https://qsear.ch/10ad7a )。

*因為國民黨並未公布完整的調查時間,所以我們無法完美複製國民黨的數據結果。有些數據資料會有出入,請讀者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