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德語文的紛亂到統一,看台語文的未來
by 黃宗玄



語言作為一個國家的根本,具有人與人間的溝通和團結整個民族的重大意義。這讓語言的統一變得至關重要!從德國(德意志)的語言統一過程,可以發現些許語言演進的脈絡和軌跡,也讓欲「復興」台灣語言的重任,有著能夠借鑒與思考的方向。


德國人的祖先來自於古日耳曼人。他們的許多部落集團在公元前後,已定居在萊茵河和易北河之間的地區。古日耳曼人是個大統稱,其中又分為:弗里森人、法蘭克人、阿雷曼人、圖林根人和哥德人等幾個重要分支。到了公元375年,匈奴人在亞洲遭追擊,越過黑海進犯東哥德人,引起日耳曼人的民族大遷徙。他們向西、向南,讓原本的西羅馬帝國滅亡了!從此,日耳曼人紛紛在西羅馬帝國的土地上各據一方,建立起部落公國。


接著,在公元486年~843年,部落公國墨洛溫征服了四鄰,建立了日耳曼人的法蘭克王國。法蘭克王國到查理大帝(公元742年~814年)時達到極盛。後來,法蘭克王國在9世紀末開始瓦解,被分裂成三部分,包含:東部(德意志帝國)、西部(現今的法國)、南部(現今的義大利)。這就構成了歐洲大陸的主要起源。


在語言方面,古日耳曼語大體分為三支,以西日耳曼語為現代德語和英文的源頭。所以西日耳曼語也被稱為「原德語」,後來因為地勢不同分為「低地德語」和「高地德語」,以高地德語成為德國的文學語言。古高地德語並不是統一的語言,隨著封建主義的興起到解體,這個語言由統一走向分離。語言受到經濟上的變動,區塊性的地方語言增多,但也因為後期資本主義的興盛,導致交通發達、商業繁榮、交通頻繁,語言才逐漸統一。


不過,更重要的因素是來自於馬丁.路德所推行的宗教改革,對於現代德語的形成和統一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公元1521年~1522年,路德以圖林根的民間語言和薩克森的官方用語為基礎,各取所長翻譯了《聖經》。這本德文版的《聖經》,可以說成為德意志每一個階層的人民所接受的「字典」!由這本《聖經》開始,裡頭的統一語言,成為教會傳教、文人寫詩、演員演戲等等的重要依據!這讓德國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統一語言。


對照德國與歐陸的字母「直接拼音法」,台灣使用的「口語」和「書面語」分離的狀況,是讓台語(古漢語)逐漸凋零的重要關鍵!縱使,台灣使用的文字和古漢族人沒有差別,但在「發音」上,卻有著艱難的危機。相信,這是學習台語,最困難的部分。早先來台的傳教士們,為了向台灣住民傳遞聖經教義,以拉丁字母拼寫成的台語「白話字」(Pe̍h-ōe-jī;POJ),成為當時人們閱讀報紙、聖經、寫日記、記公事的通用語言!事實上,最早在公元1840年,許多來亞洲的傳教士,已經透過《羅馬化會話字典》(即《廈門詞彙》)以方便學習廈門腔閩南話,並用白話字來翻譯《聖經》,使信徒能自己閱讀上帝的話語。


這似乎是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在公元1522年,德國人透過馬丁.路德的《聖經》,來凝聚民族的認同與促成德語的統一;而在公元1849年,來自英國的長老教會宣教士巴克禮(Thomas Barclay,公元1849年~1935年)牧師,把「白話字」傳到台灣,以解釋《聖經》,並且發行了台灣最早的報紙《台灣府城教會報》(今《台灣教會公報》)。教會公報經歷了清國末期、日本時代、國民黨時期等三個時代,直至公元1969年才因國民黨政府的禁令而改以「書面語」(現行中文)刊行。這才徹底讓「口語」和「書面語」分道揚鑣。


巴克禮 


所以,若從這個出發點來看。「白話字」的確是台語文的始祖,也是從中國隋、唐帝國以降,古漢語的原始語言(例如:唐詩三百首其實要用台語讀起來才具有生動的韻律感)。難怪日語和韓語的許多詞彙裡頭,有著跟台語文類似的發音與意思。然而,為何古人能夠精巧地把「口語」搭配「書面語」寫出來,卻在經過數百年之後,在我們的手中,整個遺失了呢?這就有待更多考古證據了!可以說:「由於傳教士的到來,以他們的智慧,拼出了白話字,這就像我們學習英文,會用注音符號來標註英文字母的發音一樣,但恰是因為如此,我們依舊能夠一窺祖先們學習、閱讀與使用台語文的方式,也成為復興台語文的重要依據。」


從德語文的紛亂到統一看台語文的未來,可以發現:「語言的使用和時代背景有著很大的關係。意外的巧合是,皆是為了傳遞《聖經》奧義,而促成語言的統一。但台灣也在政權更替下,又喪失了台語文的使用,讓白話字成為跟拉丁文一樣,是個死了的語言!」若要重新喚醒人們的重視,或許仿效以色列人「喚醒」已死去的希伯來文,甚至能夠直接在Google翻譯中英譯出來,相信會是個「巨大」又「重要」的一步。畢竟,台語文這麼優美的古漢語,就好比希臘文化般,催燦、經典,值得你、我共同來守護!


 作者:黃宗玄

1989年生於台南,是聽著羅賓漢故事長大的孩子,兼具理性與感性的加成,帶著牡羊座不服輸的意志。大學時代開啟對寫作的熱愛,藉由寫作來剖析人生。畢業後在故鄉擔任物理治療師,透過近距離接觸患者來描繪生命的體悟。受吳晟老師影響,矢志「在文壇上守護土地」。運用文字記錄被漠視的聲音、被遺忘的過去,以及最珍貴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