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美國大選紛擾下的性別與族群里程碑
by 陳立寧

 



儘管新冠肺炎疫情、喬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之死、郵寄選票爭議等陰霾壟罩著2020美國大選,然本次選舉結果,其實在各政府層級皆創建許多新的性別與族群「里程碑」。首要代表自然是將成為第48任美國副總統的哈里斯(或譯:賀錦麗),她不只是美國史上第一位具亞裔與非裔背景的女性副手,打破歐布萊特(Madeleine Albright)、萊斯(Condoleezza Rice)、希拉蕊·柯林頓(Hilary Clinton)等女性政治人物止步於國務卿之位的政界玻璃天花板,也被看好未來邁向總統之路。 


在國會參、眾兩議院,今年民主、共和兩黨共有318名女性出馬角逐535個參、眾議院席次,較2018年的「女力之年」(Year of Women)期中大選的257名為多。Center for American Women and Politics 的統計資料顯示,明年的第117屆美國國會將有135名女性參眾議員(25.2%)上任,比現行的127位(23.7%),略增1.5%,創歷史新猷。  但若將焦點轉向性別與族群交叉下的國會代議士群像,則未如總統選舉來得有斬獲。整體而言,女性非白人代表當選比例為8.8%(47名),略遜於與本屆的9%(48名)。


值得注意的是,有民主黨「基進小隊」(progressive squad)暱稱的4位非白人女性眾議員,包括簡稱AOC的紐約州Alexandria Ocasio-Cortez、明尼蘇打州Ilhan Omar、麻州Ayanna Pressley、與密西根州的Rashida Tlaib皆順利連任。 4人在過去一年常與川普總統就環境議題針鋒相對,隨著白宮寶座易主,以及拜登-哈里斯正副搭檔對乾淨能源、氣候變遷等問題的政見宣示,這些基進女力倡議的「綠色新政」(Green New Deal)或許能在未來4年有更實質的進展。


另外,新墨西哥州更締造選出全為非白人女性眾議員的破天荒紀錄 ,而紐約兩選區則有國會首2位出櫃的非裔與非裔-拉丁裔混血背景的民主黨眾議員:Ritchie Torres代表的第15選區選民多為有錢白人、收入中位數超過10萬美金,Mondaire Jones代表的第17選區則以西裔與非裔居民為主、收入中位數為3萬美金左右,儘管鄰里條件差異甚大,兩人卻都生長於經濟拮据的單親家庭,且長期投入地方社會運動。 他們的勝選,不只為國會中的L.G.B.T.Q聯盟仍以白人居多之情形增添多元化,也意味著美國社會對於民選政治人物的「樣貌」產生重大的心理變化、有更多樣化的想像。


在州層級亦有亮點:特拉華州參議院的Sarah McBride成為美國史上層級最高的跨性別民選代表,年僅30歲的她,曾是2016年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第一位跨性別講者;27歲的Mauree Turner則以非二元性別(non-binary gender)認同、非裔穆斯林身分,於風氣較保守的奧克拉荷馬州異軍突起,成為州議會議員。除了未來的副總統有印度血統外,紐約皇后區作為最大的南亞移民聚集地,本次也選出兩名印度裔州議會眾議員Zohran Mamdani與Jenifer Rajkumar,打破此前該州從未有南亞裔代議士的歷史。


綜觀這些創造美國政壇族群與性別里程碑的當選人,多為長期關注與個人成長經歷緊密關聯之社會正義議題的年輕移民後代,透過體制外草根運動獲得支持,進而踏入體制內改革之路,與傳統政治派閥傳承或政商世家背景截然不同。同時,這些人的左傾政治光譜多與民主黨重疊,使之較易與該黨結盟或代表參選。此一現象亦可與變動中的美國總體選民結構對照:Pew Research Center對登記投票選民(registered voters)的族群與政黨傾向進行分析,發現白人選民數量從1996年的85%下降至2019年的69%,共和黨選民中白人所佔的比例顯著超過民主黨 (81% vs. 59% );相對地,非裔與西裔佔民主黨選民比例超過3成,但兩者合計不及1成支持共和黨。 


隨著美國總體選民結構變化,不難預見族群議題的重要性只會日增,也意味著主流政黨必須對此有更具體明確的「發聲」;而該議題的持續發酵,也鼓勵更多少數族群投入公領域進行變革。然而社會圖像的變動,讓既得利益群體會因自身傳統優勢不再而產生相對剝奪感,即便其優勢乃建立在對少數族群的剝削之上,既得利益者仍會放大自身的失落感,轉而質疑任何基於公平正義產生之主張。


不過,細究2020美國大選結果,儘管內部族群衝突與社會紛擾不休,或多或少仍回應了如#OscarsSoWhite、#BlackLiveMatter、#MeToo等從網路串連到街頭抗爭的「標籤運動」(hashtag activism),讓人仍能感受到馬丁‧路德‧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 Jr.)所宣告的:「我們不相信正義的銀行已經破產。我們不相信,在這個國家巨大的機會之庫裡,已沒有足夠的儲備。因此今天我們要求將支票兌現——這張支票將給予我們寶貴的自由和正義的保障。」  


作者:陳立寧

社會科學研究者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報臺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