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漢肺炎蔓延至今,社會大眾感受最深、最直接的無非是路邊大排長龍、一時洛陽紙貴的口罩之亂。口罩之所以欠缺,簡單來說分成兩個原因:一是因為口罩的利潤有限,產業鏈大多外移,國內使用以進口為主;另一個原因則是全球需求量暴增,單靠過去國內生產與進口的口罩數量,完全無法滿足民眾日常使用的需要。
因此,回顧過去幾個月來蔡英文政府在防疫物資的政策方向,簡單來說就是「先求有,再求多」——讓每個人先有口罩,數量會隨著產能擴張增多、最終滿足社會大眾的需求——所以不管是一開始的徵用口罩、禁止出口,再與廠商協力建構生產線,從藥局、超商建置發送通路等,都是在保護個資且了解供給與需求關係的前提下,逐步增加口罩的取貨點與供應量。
儘管不是完美無缺,但台灣的防疫成效確實受到了國際社會的肯定,至於近期在防疫外交(Taiwan Can Help.)上的突破,更使中國政府感受到相當的壓力,也讓世界衛生組織幹事長譚德賽不得不以種族歧視為由來抹黑反制。
有趣的是,就在台灣開始向國際社會捐贈口罩時,原本對於防疫政策頗多意見,甚至認為不應該增設口罩生產線的柯文哲市長,卻沒有忘記要在自己的臉書上#TaiwanCanHelp,一起來刷一波存在感。這幾天更因為口罩自動販賣機的新聞,讓柯文哲主席與台灣民眾黨們找到在媒體曝光、亮相的機會,以為可以重新拉抬他們因為之前「蔡、張摩鐵事件」消沈已久的網路聲量。
只是,口罩自動販賣機真的可以拯救柯文哲與台灣民眾黨嗎?
先說結論:恐怕沒有那麼樂觀,口罩自動販賣機後續衍生的問題,只會更讓人看穿柯文哲一路以來的機關算盡而已。
底下關於口罩自動販賣機的討論大致可以分成幾個面向:一是柯文哲對於網路聲量的迷思;二是由柯文哲團隊所創造出來的、對於科學與機器的迷思;第三則是柯文哲一再強調「新」政治,其實卻與「舊」沒什麼差別的柯學迷思。
先說網路聲量迷思好了,柯文哲一貫的套路就是先朝著別人扔泥巴,等對方還擊的時候,再利用媒體優勢輾壓對手。蘇麗瓊如此、簡余晏如此、吳音寧如此,陳時中也不例外。由於防疫是目前媒體的唯一焦點,柯文哲先後就對口罩產線是否擴增、口罩領配數量等與蔡英文政府不同調,甚至連過去到底跟陳時中熟不熟識也反反覆覆,介於熟與不熟之間。
我的疑問是:如果柯文哲市長真的那麼認真看待防疫工作,那為什麼台北市的防疫會議會由副市長黃珊珊來主責,他自己卻到處進香、甚至參與台灣民眾黨為2022年選舉「超前部署」的政治營隊呢?
可笑的是,口罩自動販賣機乍看之下煞有其事,其實卻也恰好凸顯了柯文哲團隊對科學、機器的迷信與迷思。柯市長說:看到一大堆人在排口罩就受不了。然後又在記者會上說:應該要讓民眾可以一次領取一個月的庫存量。
簡直是在哈囉!
你一邊增加取貨點,一邊又呼籲增加每人每次領取的口罩數量,然後再之前又說政府不應該盲目擴張口罩生產線……(很好,這很柯學)
更不要說,問題從來就不只是那台自動販賣機而已。
過去飲料販賣機所需要考慮的環節,包括產品製造、配送、補貨、零錢回收等,口罩販賣機都無法豁免(再加上購買人個資的回傳與保護)。在此我們姑且不論個資保護上的疑慮;單純就機器設備的製造時間、機器成本攤提與配送補貨等方面來看,口罩自動販賣機這個自外於藥局、便利商店通路的想法終究緩不濟急、狗尾續貂,只是幫助柯文哲刷幾天的媒體存在感而已。
還記得文章最一開始提到的,口罩不是高利潤的產品嗎?不然幹嘛之前通通產業外移到海外。於是,像這樣沒有利潤又趕不上口罩生產速度的自動販賣機,到底要怎麼撐到隨處可見的那一天呢?
當口罩產能繼續提高,民眾在藥局或便利商店通路一次就能取得足夠數量的口罩時,排隊的人潮自然就會減少,根本就不需要什麼自動販賣機的存在。換言之,與其從頭打造另一個終究雞肋的配發通路,現在根本就只需要將全部的心力放在增加口罩產能,才是真正務實的作法。
而不是跟著柯市長說什麼預計下週擴及12行政區,睜著眼睛講幹話。
台北市長柯文哲(中)受訪時表示,口罩販賣機預計擴及12行政區(圖片取自中央社) |
販賣機不是什麼新科技,科學也不應該變成神話。如果你有在觀察,會發現從台北捷運試辦增設熱顯像儀,到這次的口罩自動販賣機,創新、科技已經成為了「柯式剪綵」的理由與藉口。明明只能在一個車站局部增設熱顯像儀,媒體上就大吹大擂成「超前部署」;口罩自動販賣機還只在測試階段,仍然有不少問題需要克服,台北市政府就可以先來舉辦個啟用剪綵,廠商還能在網路上對民眾放言開嗆。
當然政府需要創新,但每一個政策也都需要考慮普及性與長遠性,創新是精實創業、是先實踐再調整,但絕對不是為了追求媒體聲量而先刷存在,然後再修正。
柯文哲市長/黨主席最大的危機不是失去媒體關注,而是一路來視他人專業為無物,把柯學當科學的自大心理。
口罩自動販賣機不會是最後一個例子。
作者:藍士博
桃園人。第38屆圖書金鼎獎得主。關心台灣文史及轉型正義議題,時事評論與獨立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