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出自:中國國民黨專頁 |
江啟臣以46377票的差距擊敗郝龍斌,當選中國國民黨主席。國民黨經歷洪秀柱與吳敦義兩任主席快速紅統化之後,鐘擺終於擺回「民國派」一方。
外界稱呼江啟臣為青壯派,但其實他已經48歲,不過在國民黨40歲以下黨員僅佔3%的烘托下,江啟臣成為名符其實的國民黨青壯派。
國民黨有34.6萬名具有投票權的黨員,但是其黨員結構與台灣人口母體十分不同。
台灣40歲以下人口佔總人口47%,國民黨40歲以下僅3%;台灣六都總人口近七成,國民黨六都黨員僅57%;而且黃復興黨部黨員佔24%,海外則佔3%。換句話說,國民黨是一個又老、都會代表不足、而且意識型態僵化的政黨。
國民黨的黨員結構與台灣人口母體如此不同,使得競選黨主席時必須向紅統派靠攏,但真要執政又必須遠離紅統派,這種分裂注定了國民黨無法產生誠實的黨主席兼總統候選人,競選主席的政見必然要與競選總統的政見分裂。
比黨員結構更嚴重的是國民黨領導階層與台灣的落差,有四成中常委由主要在中國投資的台商組成,中常委的名號成為做生意變現的工具。國民黨代理主席林榮德身兼台企聯常務副會長,不過是中共國台辦轄下的一名台商,國民黨主席地位貶值如此迅速,又如何能贏得對岸的尊敬?
國民黨僵化的組織結構,使得其早已失去組織變革的能力,在論資排輩的老人政治中,江啟臣依舊主張延續「九二共識」的時代精神,郝龍斌則繼續強調「憲法一中」。江啟臣的延續「擱置主權爭議、求同存異、務實交流」,彷彿回到馬英九時代,美中既未展開貿易戰,而習近平也從未發表「告台灣同胞書40週年」談話。
國民黨也許注意到美中貿易戰改變國際局勢,以及香港反送中運動對於台灣人的影響,但是似乎仍然低估了武漢肺炎對於台灣意識的近一步強化,而依舊放任吳斯懷、葉毓蘭等人繼續在國會大放厥詞,這不是在兩岸關係唱白臉,而是與快速壯大的台灣意識對著幹。
江啟臣對於國民黨的解方包括:組織扁平化、溝通網路化、數位服務化、經營在地化與視野國際化,其中或許只有組織扁平化有新意:
「在中常會的授權下,建立由黨主席、黨團總召、書記長、2位黨務系統代表、2位選任中常委名、1位青年中常委,以及3位執政縣市長代表,共同組成11人的決策平台快速回應民意做出決策。
「改革委員會應該針對中常會組成,在比例上有二分之一的席次由具有民意基礎的民意代表或執政首長擔任,確保中常會與民意的接軌。」
但即使是江啟臣最具雄心的組織扁平化政見,也未對黨員結構提出任何改革;如果江啟臣不敢大刀闊斧改變黨員組成與最高權力機構,他的政見恐怕將對國民黨的七年之病無可奈何,國民黨只能繼續期待民進黨犯錯,而柯文哲等一干政治人物,也會繼續如禿鷹般,虎視眈眈等待瓜分國民黨的腐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