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這樣的名稱,是否對「武漢」造成歧視?
by 張惠菁

武漢肺炎/川普講稿改冠狀病毒為中國病毒,有照片為證


「武漢肺炎」這樣的名稱,是否對「武漢」造成歧視呢?我自己是會思考,每一種疾病和語言的互動關係都不同,在發生的當下捲入其中的權力關係也不同。我們是否應該更動態細緻地去認識,每一個歷史情境的特殊性,而不是公式化地認為:地名加上疾病就是會形成一種對當地的歧視呢?

把現在正擴散到全球的肺炎稱為「武漢肺炎」,和在中國把某一個地方稱作「愛滋村」,其中隱含的權力關係是不同的。後者確實有孤立,污名化一地弱勢者之嫌。沒有人願意自己的村子被稱為愛滋村。

然而在前者的案例中,首先,像「武漢」這樣的中國大城市,和一個村子在資源、對外連結性上先天就是不同的。這樣的城市當它的名字和一種疾病聯繫在一起,能起到的作用更多地是註記這個疾病流行的起源,而非孤立污名化。其次,現在中國傾官方之力,想要抹去「武漢肺炎」這個名稱,甚至令香港學者收回文章,這當中的「權力」,如果要談語言與權力,也應該被納入探討的範圍。也就是說,在武漢肺炎的例子上,疾病和語言的關係,「權力」作用的方式是不同於愛滋村的。每一個歷史情境都有特殊性,不好硬套公式。

仔細觀看「武漢肺炎」跟「武漢」這一地的記憶,有很多層次。包含記得這個疾病流行起來的特殊歷史,武漢人民在這段期間的遭遇,初期官方隱瞞真相造成的災禍等等。我反而覺得,繼續使用「武漢肺炎」的名字才是一種紀念。因為這個歷史是現在中國亟欲抹去的記憶。我相信學者也有他們從過往研究導出的,認定將地名和疾病聯繫在一起會導致污名化的理由。但我認為語言是活的,語言與疾病的關係也是活的,每個歷史情境都不同,一個名字未必一定就是污名化,也可以是記憶。在使用「武漢肺炎」的時候,我也檢視自己,我真心沒有要說武漢人是病夫、是禍源的意思——正因為現在已經流行到全世界了,人人應當都很清楚,只要有接觸史,誰都有可能得到這個病,不是在武漢這個地方、當中大部分人口的錯,但是他們卻承受最初的衝擊。「權力」正在作用,正在抹煞歷史,我們是否也不應該對這個「權力」目盲?

當然,語言是活的。語言會是人們選擇的結果。我自己並不認為講「武漢肺炎」是歧視,這也是個對語言的態度的選擇,選擇認為記憶是重要的。

作者:張惠菁(名作家)

感謝作者授權《報臺》轉載,原文請參考張惠菁小姐的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