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行旅:松山領空自由之風
by 穀雨

錫口公學校(即今松山國小)學生在基隆河畔寫生。(圖片來源:松山國小


(首先為202012日不幸罹難的國軍官兵們致哀,願他們的英靈安息,感謝他們畢生守護我們的家園。)

    位於台北盆地中部的松山區,原是基隆河與舊鐵道經過的地區,舊名「錫口」(Malotsigauan),即凱達格蘭族人所稱的「河流彎曲之處」。在1920年改名為「松山庄」,隸屬於台北州,當時還不屬於臺北市的一部分。後因都市計畫擴張,1936年啟用的松山機場也蓋在這裡,作為臺北的玄關,自然須要將松山包含在內了。

(圖片來源:松山國小

    提到松山,大家可能會想到小巨蛋、金融街、饒河夜市,以及處處公園的民生社區。不過可能比較不熟悉的是,松山除了溫文儒雅又有點保守的形象,其實也是個充滿自由的地區,讓我們一起去看看這些獨樹一格的景點。

清光緒11年重建之錫口禮拜堂(今松山長老教會)
圖片出自:https://pse.is/PMZZ9

自由巷及鄭南榕紀念館

    靠近中山國中,位於臺北市民權東路三段的一條寧靜小巷,巷口除了地址牌,還掛著「自由巷」的牌子。這條全長365公尺的巷子,其中一面沿途都掛著「自由之路─自由巷國際人權戶外展」的巨幅海報,展示著包含鄭南榕在內的多位哲學家對於自由的觀點。1063弄巷內的113樓為即黨外政論雜誌《自由時代》的辦公室原址,也是鄭南榕基金會與紀念館所在。


    基金會爭取將巷子的別名設立為自由巷,希望後代不忘台灣爭取言論自由的艱辛過程。台北市議員發起跨黨派連署提案,順利獲得台北市政府議會通過,於2012821日掛牌。民政局表示,「自由巷」牌面設計,特別邀請台北孔廟曾安騰老師書寫牌面文字,牌面底色選用「棕色」,表示觀光、文化設施指示牌,再加入「紅色」,象徵追求自由、民主不惜犧牲生命的熱血精神,而字體以「白色」突顯自由的無限展延及寬廣的空間。


    雜誌創辦人鄭南榕(Nylon)秉持著揭露真相的理念,無畏的報導許多政治內幕,不斷遭到政府當局查禁。鄭南榕參與了許多社會運動,因宣揚臺灣獨立運動接到涉嫌叛亂的法院傳票,為了捍衛百分之百言論自由,他不願就範並自囚於雜誌社內長達71日;198947日上午,警察攻堅《自由時代》雜誌社,鄭南榕將自己反鎖在總編輯室自焚,以死明志,得年43歲,被譽為「焚而不燬台灣魂」。


    來到紀念會館入口處,就可以看到右邊的展示牌提醒著我們:這是一條不可遺忘的自由之路。一進門,迎面即是鄭南榕的側臉銅塑像,堅毅的表情描繪出這位行動思想家的意志。來到客廳的位置,放置著木頭長椅的放映室中掛著巨幅照片,振臂疾呼的鄭南榕好像還在向大家訴說著他的理念。轉入一條狹小的走廊,就是Nylon生平介紹與思想展示的起點與終點。

    策展人以珍貴的文物與檔案分類,規劃不同區域介紹鄭南榕的不同面向,希望能讓人認識這位活躍的熱血青年,而不只是冷冰冰的神主牌。因為在大家的記憶當中或許只知道他經營黨外雜誌與最後殉道的消息,然而在認識Nylon的人眼中,其實就讀哲學系的他,許多方面都值得大家深入探討。除了歷史文物以外,也透過懷念文字與藝術表達,更呈現Nylon對許多人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當然最為人所知的仍然是鄭的社會運動與《自由時代》,受到美麗島事件與陳文成命案的影響,Nylon才開始從自由撰稿人成為雜誌創辦者。為了對抗警總查緝或新聞局停刊,他到處向親友借用大學畢業證書,申請了十餘張執照,只要被撤銷就馬上以另一張執照遞補,如此「鬥法」使得一系列的「時代」周刊成為戒嚴時期發行最久的黨外雜誌。


    另一邊的角落則是Nylon自焚的所在,現場樣貌也保留至今。令人震撼的空間裡,依舊可以感受到當年Nylon的決心與現場的驚心動魄!旁邊展示了基金會延續Nylon精神所舉辦與參與的各項活動,就算這場運動看似隨著鄭南榕的過世畫下句點,但句點之後仍是各種新的開始。社內也保留了Nylon當時暫住的隨身物品、手稿,以及當時相關活動照片和《自由時代》的出版品。

    館內開放日的上午11點和下午2點固定有導覽解說,也可以預約參訪行程,並可透過觀看鄭南榕紀錄片,更了解這位鬥士為台灣的言論自由所做出的犧牲與貢獻。

    『打扮著妖嬌模樣,陪人客搖來搖去。』這首「舞女」是鄭南榕生前最喜歡的歌,或許因為這首歌所唱的,就像台灣人400年來的心聲吧!在不斷轉換的外來政權統治下,任人擺布和剝削,卻還是得強顏歡笑的生活。

    鄭南榕自焚前,最愛的太太葉菊蘭曾經問他:「再來該怎麼做?    他說:

剩下就是你們的事了。
   

    時至今日,我們生活在越來越自由的社會中,卻還是有人認為「現在就是太自由了。」當我們聽到這樣的評論,我們或許不同意這樣的說法,但卻還是捍衛對方表達的權利。同時我們也得以時常省思:自由與民主都是前人付出巨大代價得來,我們都應該共同守護它。

松山機場觀景台

    「松山」的由來有一說法是因為當地風景和四國松山相似,其發音為日語之「Matsuyama」,在日治時期對外音譯都採用與四國松山相同,松山飛行場就稱作「Matsuyama Airdrome」,戰後才改為松山的華語拼音。也因為與愛媛縣松山市同名,兩地常進行文化交流。

    1936年日治時期啟用的松山機場,是台灣的第一座機場。因為歷史交錯的緣故,有一段台灣人較不清楚,但老一輩台北人卻有印象的過往。其實松機啟動不到兩年,在1938223日這天,就發生了中蘇聯手轟炸了松山機場的空襲事件。

    當時二戰中的日本帝國不斷擴張,日軍攻下南京後國民政府退守武漢,當時空軍司令部得到一個情報:日本海軍航空隊在台灣的松山機場附近建立極大的軍事基地,可以源源不斷補充物資幫助日軍拿下武漢。因此中方請蘇聯志願航空隊支援,雙方共派戰機一起行動。當時參與的轟炸機隊一共28架、投彈280發,雖然使松山機場陷入癱瘓,但是日本海軍提報給內閣的消息是損失輕微,僅有少數居民遭波及。台灣歷史上真正稱為大空襲的,是1945531日由美國第五航空軍對台北發動的台北大空襲。「走空襲」、「皇國戰敗」不僅是老一輩台灣人的集體記憶,由於之後緊跟著「二二八屠殺」、「白色恐怖」等一連串台灣近代史的慘痛經歷,形成了大多數台灣人不願提及與揭開的心靈傷疤。

圖片取自:http://blog.udn.com/kiangtc29/3823935

    松山是一座民軍合用的機場,分為台北國際航空站和空軍松山基地,服務總統以及官員的行政專機多是由此出發。雖然由於腹地及天氣的關係,主要的國際航線多轉移到桃園機場,也常有市長或候選人的政見希望搬遷松山機場,改建成公園、商辦、國會大廈等等,然而作為首都機場、國內線樞紐,又是軍用空勤功能,勢必需要相關單位多方協調。只要松山機場位於當地的一天,它就不僅是進出國門的便捷之處,也是航空迷最愛朝聖的地方。繽紛五彩的觀景台入口,吸引著大小朋友一起上頂樓一探究竟。



    搭著電梯來到三樓,以飛機跑道做造型的走廊上展示著許多飛機模型,以及古今和未來各種飛機的設計造型。



    戶外空間由木條地板鋪設而成,頗有熱帶風情的設計,延伸到兩個類似空橋的廊道。從玻璃帷幕外可以盡情觀賞各種民航機,以及背景美麗的市景與山巒。



    眺望著藍天白雲下航行的飛機,承載著許多人的期待與夢想。晴朗的天空中劃出多道噴射機的軌跡,彷彿也讓我們窺見時空航線的蹤跡。在歷史的不得已之中,台灣人常被迫捲入多邊的角力。即使在這樣地緣政治的座標下,我們依然可以努力站穩定位、抓準方向,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延伸閱讀:

 劉柏煙:南投縣仁愛高農退休老師,是黨齡50年的國民黨資深黨員。2008年因不滿政府不准人民拿國旗,痛心政府喪權辱國,因而北上自由廣場自焚死諫。
台北大空襲:史詩級歷史遊戲,描繪大時代裡小人物的經歷與心聲,帶大家回顧許多曾經發生,卻不太為人所知的故事。


作者:穀雨

繁忙城市中的慢活一族
喜好嘗鮮的古早味靈魂
最大的興趣是聽故事與說故事
最愛的幸福是旅途中遇見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