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女養成記》——溫度與辣度兼具的台式新喜劇
by 穀雨



2019年有一部台灣女生們口耳相傳、熱烈討論的另類新喜劇,它還有個一語雙關的逗趣名字─《俗女養成記》!它不但創下華視13年以來,自製劇最佳收視成績,收視率更一度超越今年的金鐘得獎怪獸─《我們與惡的距離》,劃出台式戲劇的魅力新風貌。

早在它還是作家江鵝的散文作品時,我就深深為之著迷。為她寫序的作家黃麗群就盛讚「...…她不管寫什麼,似乎都自成一派天圓地方星羅棋布的格局」、「文字的好處練得出來,其餘令人歡喜讚歎之處卻學不來」,的確!江鵝的文筆就是在妙語如珠的幽默當中藏著一顆顆埋了機關的彩蛋,讀者的心情正隨著情節開心笑鬧的時候,忽然間就被觸動了心中柔軟的那一塊,事後在生活中還不時回味起這些片段來。



《俗女養成記》說的是作家江鵝自身的成長故事,做為一個見證「台灣經濟奇蹟」的六年級女生,感覺自己永遠不會變成台北人的台南女兒,對於「淑女形象」有許多憧憬,最後卻對當一個「俗女」甘之如飴。江鵝曾在書中用一個比喻形容這樣的歷程:她曾經留下吃完的進口酪梨種籽,用小器皿仔細栽培,卻在枝枒長得越來越好即將換盆的時候,查到這樣的種植方法並不會結果。理性來說應該不要繼續種下去,但經過一番內心掙扎後,江鵝還是將抽高的小苗換到盆中,給它一條不同的出路。就像同樣生長在經濟起飛年代的六年級女生,父母當然期待這些女孩都將理所當然成為優秀又好命的女人,和大家一樣。不過結局當然是每一個女孩最終都長成不夠圓滿的女人,沒有一個一樣。
    
身為書迷的導演兼製作人嚴藝文,初執導演筒就選擇了她最喜愛的作品。製作的過程由嚴導與另外兩位同為六年級女生的編劇改寫,後來更加入了女主角謝盈萱本身的經歷,成為許多精彩女生的生命故事大集合。更有趣的是,它不是一部勵志的熱血故事或唯美的偶像劇,但到最後觀眾卻深深地被女主角找回自己與感情歸屬打動。



除了氣場強大的女主角─金馬影后也是劇場女神謝盈萱,這部戲可說是一場硬底子演員的飆戲party:疼愛女主角小嘉玲的阿公阿嬤,分別由金鐘獎最佳男女主角夏靖庭與楊麗音飾演;總是把嘉玲捧在手掌心的爸爸則是由金馬獎最佳男配角陳竹昇飾演,媽媽也是大家熟知的影歌雙棲藝人于子育(琇琴)。其中還有滿滿的隱藏版戲精:男朋友江顯榮(溫昇豪)、大姑姑(范瑞君)、小姑姑(曾珮瑜)、青梅竹馬蔡永森(藍葦華)、叔叔(吳慷仁)、房東(謝瓊煖);甚至許多過場角色都大有來頭,例如導演嚴藝文本人,知名編導葉天倫、鄧安寧、徐譽庭,甚至原作者江鵝本人都在其中客串一角。明明是個眾星雲集的閃亮劇組,這些曖曖內含光的專業演員們,卻可以表現自如得讓觀眾像是進入自己家中的日常,更可以看出導演在鋪陳喜劇張力與情境節奏的功力。在看似插科打諢的嘻笑怒罵中,再再讓人反思許多平常我們不曾特別注意,卻值得停下腳步好好想想的議題:自由戀愛、理想家庭、剩女焦慮、省籍情結、政治恐懼、同志、夢想、真實的快樂......。



如果說《光陰的故事》與《寶島一村》等知名戲劇勾勒出台灣半世紀獨具風格的眷村文化,那麼《俗女養成記》便是以慧頡的眼光彩繪出70年代台灣女性成長的沿途風景,頗有點公路電影的冒險情調。除了精彩的劇情,更搭配了旺福樂團精心為每一集設計的動人配樂。主唱姚小民在看過劇組提供的片花與劇情大綱後便寫出了主題曲的經典歌詞:「一人一命,沒人相同。有好命人,有歹命人,你若問我,我是啥人:我是孤單的人。」其實身在多種族共生的台灣,早期被定義為所謂本省人的閩客族群,卻常有一種「說國語比較高級,講台語要罰錢」的文化貶抑感。期待透過更多不同戲劇的創新呈現,讓不同族群的人得以了解各種文化之美,攜手使台灣成為一個更加多元融合、繽紛燦爛的寶島。



※俗女養成記已於華視首播完畢,Catch Play已完整上架。
公視台語台將於2019年11月16日起每週六 21:00 - 23:00播映。

※延伸旅遊:台南推出「俗女養成記」景點地圖 https://supertaste.tvbs.com.tw/topic/article/318745 

※延伸閱讀:作家江鵝粉絲頁「可對人言的二三事」www.facebook.com/things.to.be.talked.about/ 


作者:穀雨

繁忙城市中的慢活一族
喜好嘗鮮的古早味靈魂
最大的興趣是聽故事與說故事
最愛的幸福是旅途中遇見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