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白色恐佈(一):看《返校》,你被嚇到了?
by 王昭文

一部以台灣白色恐怖時期高中校園生活為題材的電影《返校》,上映後票房開出亮麗成績。除了「有被嚇到」的刺激感之外,也有人開始好奇「白色恐怖時代」到底是怎麼回事。

網路上很容易查到白色恐怖時期著名的事件,如基隆中學光明報事件、女性政治犯丁窈窕及施水環的故事、阿里山鄒族領袖高一生及湯守仁等的悲劇、鹿窟事件、雷震案、臺灣人自救宣言案……隨著近年政治氛圍解禁、資料陸續公諸於世,已有數量驚人的政治受難者的遭遇擺在我們眼前,然我們需要的,卻是屬於一個時代的架構,來理解這些故事。

基隆中學光明報事件被判死刑的藍明谷(左)
高中時期的丁窈窕(右)

台灣的白色恐佈時期

台灣目前所稱的「白色恐怖時期」,通常指的是中華民國中央政府遷到台北之後,實施戒嚴,以「動員戡亂體制」代替憲法,制定「動員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 」、「懲治叛亂條例」,擴大解釋犯罪構成要件,任何公開或私下言論被當局認為是違背國策,就構成叛亂。這種「白色恐怖」統治方式,自1949年宣布戒嚴開始,至1991年廢除「 懲治叛亂條例 」、1992年修改刑法一百條,才算正式正式落幕。值得注意的是,1987年雖然宣布解嚴,但立刻制定「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法」,繼續限制公民基本權利,不能算是白色恐佈的終結,尤其解嚴後仍發生了數個代表性的案件。然而當年台灣社會已經走向自由開放,政府終究擋不住這股浪潮,一步步開放黨禁、報禁,並在最後一個白色恐怖案件1991年的「獨台會案」之後,在強大民意壓力下修訂刑法一百條,自此,「思想犯」的時代正式告終。


「白色恐怖時期」長達四十多年,最嚴厲的時期是在1950年代。在內戰中失利、遷到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為了防堵共產黨在台灣的影響力,而以高度警戒的態度來監控、逮捕可能和共產黨組織相關者。情報特務機關繁多,後來由「國家安全局」來統攝警備總部、調查局、情報局等相關單位,除了對付共產黨,也整肅和當權者不同調的人士,例如台灣獨立運動者、倡議實施民主政治的人士等等。



白色恐佈效應與後遺症

在戒嚴體制中,平民被交付軍事審判,根據嚴酷的「懲治叛亂條例」,只要被認定加入共產黨就是死刑,而且還不是軍事法庭判決就可算數,特殊的核覆制度,使得原本並未被處以極刑的許多案子,按照總統蔣介石批示改判,原本無罪或有期徒刑,紛紛變為死刑。

國府將認定為潛伏臺灣的中國共產黨員逮捕清除幾盡後,繼續對付異議分子,包括嚮往共產主義者、台灣獨立傾向者,雖然逮捕規模縮小了,對社會的控制卻更全面。在刑法一百條修改之前,整套藉國安之名侵害人權的系統是不變的,像一個佈置好的陷阱,隨時等待獵物陷進去。直到1970年代末還可以製造出匪諜案來牽連黨外高雄縣長余登發, 1991年以參加史明的「獨立台灣會」名義逮捕人。

「白色恐怖」一詞一般認為源自法國大革命時期,指保守勢力對付革命分子時所採用的種種恐怖手段。至現代,「白色恐怖」通常用來指稱極權政府以國家暴力對付政治異見人士,包括操作輿論撻伐、情治單位監控、騷擾、逮捕、拘禁、刑求、思想改造、死刑……等等。國民黨一黨專政、戒嚴體制下的台灣,被稱為「白色恐怖時代」一點都不為過。

白色恐怖的影響不僅在被逮捕、拘押、判刑的受難者身上,也對整個社會造成威嚇作用,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 那樣的時代,國家主導的一元意識形態不容任何質疑,被統治者必須絕對服從、表忠,否則就會「出事」。

國家安全局掌握著每個國民的「安全資料」,情治單位的監視系統如天羅地網般,隨時提醒人民「匪諜就在你身邊」,以至於「人人心中有警總」,大部分人遂自我設限,不敢發表政治意見,以免上了黑名單。情治系統密佈線民,鼓勵人們互相監視,破壞親近的人之間的信任關係,甚至這套制度也讓某些人利用來公報私仇,任意檢舉、陷害他人;告密者、監視者越沒良心,越可能飛黃騰達。
蔣中正前總統以紅字親自批示槍決

對人性的扭曲、對靈魂的攆壓

白色恐怖最可怕的就在於扭曲人性,顛倒是非黑白,破壞人與人之間基本的信任感,以及社會對國家的信賴基礎。在這套統治方式下,政府與人民是主奴關係,人民或想逃離、或是想討好主子以求自保。這套體制徹底瓦解了人的自由意志、讓你懷疑一切善的可能、否定自己,以結果來論,這種暴力形式,甚至比鬼魅造成的恐懼感,或是身體實際承受到的暴力對待,更加可怕。


台灣是怎樣掙脫白色恐怖的?是許多不甘心被控志的自由靈魂前仆後繼、犧牲奉獻,累積出足夠厚實的民主政治土壤,公民社會茁壯,一步步逼迫政府落實民主政治、重視基本人權。這又是另一篇故事了。

看完電影《返校》,你被嚇到了嗎?還是悲痛的哭了?請一起來理解這段歷史,防止極權政治再度出現於這塊土地,一起守護台灣得來不易的自由、民主、人權。


作者:王昭文

歷史學博士,台灣近現代史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