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下的正向意義:把握疫病時光,挑戰創新進取精神!
by 黃宗玄

 

圖片取自:Pixabay


武漢肺炎疫情全球擴散,民眾擔心搭機增加感染風險,紛紛取消出國行程,然而憋了許久,許多人又怎甘願宅在家裡呢?雖然,往空曠的郊外跑,成為假日期間的全民共識。但,有人也不禁擔心,大批觀光人潮會帶來傳染隱憂。


如果說,疫病時期,讓人反思的是生命價值與意義。那麼,大學時代自己最喜歡的一句話:「肉體或許受限制,心靈卻要很自由!」彷彿就完美地詮釋了這段人類摸索思想、文明推進的歷史。像是曾經於13世紀到17世紀晚期,黑死病在歐洲的蔓延,加劇了人們心中的恐慌,也使得人們開始懷疑「宗教神學」的絕對權威,進而呼喚人的自由。解構的箝制思維,面臨衝突與解放......文藝復興萌生出的自由思考,對於人類面對未知,有著更積極的作用。


然而,也只有正視瘟疫所帶來的苦難,才能在苦痛之中,建立起新的生命秩序和價值。義大利文藝復興晚期的知名畫家丁托列托,則是花了20多年在威尼斯的聖洛克大教堂,以創作對抗瘟疫!祈透過手中的畫筆,撫平人類內心的傷痛,讓心靈的無依,有著些許的慰藉,流傳後世。儘管這幾個世紀的藝術充斥著死亡、警世的形象,不過瘟疫卻恍若一把敲碎原有世界規則的斧頭,帶來了光明的靈魂。人們亦可以自由地發表各種學術思想,這和黑暗的中世紀是個鮮明的對比。


因此,表面上的瘟疫危機,不只有負面影響,還具有確立人生目標的正向意義及行動。人類的思想邊界,才藉此而打開,得以挑戰創新進取、冒險求勝的精神。例如:1665年8月,英國瘟疫大流行。劍橋大學關閉,學生都需要離去。1667年4月才復學。有位學生利用在家時間發現運動三大定律、光學理論、微積分、數值分析,奠定四大領域。這位學生,名叫「牛頓」!為此,科學史,將1666年定為人類科學最大進步的一年。牛頓穿越瘟疫的陰霾中,於暗夜裡發光。


當走出了人類面對疫病時,內心的無能為力。文學、藝術與哲學才有機會探頭,提供人們追求的精神境界。荷蘭畫家范迪克以親身經歷,在被死亡和恐慌所包圍的氛圍下,畫出《聖羅莎莉為遭受瘟疫的巴勒莫祈禱》的不朽名畫;法國畫家尼古拉斯.普桑則在目睹不分貧富、壯弱、老幼、男女、貴賤,皆因瘟疫無差別地感染後,創作了《阿什杜德的瘟疫》,描繪人類最深層的恐懼情緒,隱喻了真正的瘟疫,不是病毒而是人類犯下的罪惡。瘟疫教會了人們謙卑、省思和內求。


《聖羅莎莉為遭受瘟疫的巴勒莫祈禱》


所以,誰說瘟疫之時,可以懶散過日?一場瘟疫,或許啟發一系列深層的生命思索;一連串奇幻的生命見聞;一大群不凡的生命體驗者,也重塑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契機!在2022年,全球面臨武漢肺炎的侵襲,會是人類重新省思自身與世界關係的重要轉捩點,更會是一個再次開創的新紀元。在丁托列托的創作中;在牛頓於家中自學的發現裡;在范迪克遭逢的死亡氣息背後;在尼古拉斯.普桑感受到人類生命的脆弱下,一一獲得了最好的驗證。 


作者:黃宗玄

1989年生於台南市,從小是聽著羅賓漢故事長大的孩子,兼具理性與感性的加成,牡羊座的性格下帶著不服輸的意志


將人生定義為一場不斷追尋的過程,透過此過程睜開眼認識世界。在二零零八年的野草莓學運中,開始關心社會議題,並深記著一句話:「肉體或許受限制;心靈卻要很自由」


大學時代開啟對寫作的熱愛,藉由寫作來剖析人生。畢業後在故鄉擔任物理治療師的工作,透過近距離接觸患者來描繪生命的體悟


受吳晟老師影響,矢志「在文壇上守護土地」。運用文字記錄被漠視的聲音、被遺忘的過去,以及最珍貴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