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車四十四》微電影看烏俄戰爭
by 鄧鴻源

 



愛爾蘭裔的英國政治哲學家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曾說:「惡人得勝的唯一條件就是好人袖手旁觀。」他感受到這個世界完全失去了正義感與慈悲心,才會有這麼大的災難,他卻只能在心裡黯然流淚。 


烏俄戰爭,歐美國家袖手旁觀,只有人道協助與防衛武器的支援,不禁讓我想起2001年中國拍攝的一部《車四十四》微型電影。該片約十分鐘,是由伍仕賢執導,龔蓓苾、吳超等主演的劇情片,曾獲得第58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短片鼓勵獎,入選坎城電影節「電影雙周」單元。





影片講述的是一位女大巴司機開著載滿乘客的大巴在偏僻路途上的遭遇。故事描寫的是女司機被當眾強姦後的反殺,講述的是人性的光明與黑暗。


當天很多乘客乘坐由女司機駕駛的44路長途車,其中有一個男青年最後上車。在行駛過程中遇到兩名劫匪,他們不僅將乘客的錢搶劫一空,還脅迫女司機到路邊荒草地中欲施強暴,可是車上所有的乘客都無動於衷,無人見義勇為,男青年在動員乘客給予司機救援無效後,一個人衝到車下要求匪徒放過女司機,可是反被歹徒刺中多刀,司機也慘遭歹徒強暴,司機被匪徒放回後繼續開車,可是卻將挺身而出的男青年趕下車。


後來,鬱悶的男青年終於又搭上另外一輛汽車,汽車在行進中被後面開來的一輛警車超過,女司機的以怨報德在這裡也有了答案,原來44號公車被女司機開進山溝里同歸於盡,只因為其他乘客袖手旁觀,女司機為了報復乘客的冷漠,所以這麼做。


這部短片中沒有精美的場景與恢弘的製作,卻能獲得第58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短片鼓勵獎,入選坎城電影節「電影雙周」單元。導演伍仕賢曾說:「我一直對研究社會心理學感興趣,對人在面臨某種壓力時會如何反應。本片的題材吸引我不光是曲折扣人的情節,更多的在於人的心理具有普遍性,不論哪個國家或哪個民族。我故意淡化了故事的時間和地點,因為類似這樣的事件在世界每個國家都曾發生過,主題很國際化。通過影片,我希望反應一種社會道德,我們作為社會上的人都有責任互相幫助。」


如今烏克蘭所面對的處境不正是如此嗎?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直指許多烏克蘭小城鎮遭到攻擊已經被摧毀,到現在都沒有看到西方國家充分參與,還有北約拿出勇氣幫忙!烏克蘭正如那位受霸凌的無辜女司機,歐美國家如同車上的乘客,人人袖手旁觀,深怕被連累,以致連上帝也垂淚。


這讓我想起德國哲學家漢娜鄂蘭所說的話:「對歷史傷痛的無知、對他人痛苦的無感、對自身責任的無視、對獨立思考的無能、對是非善惡的無謂、對芸芸眾生的無情,構成了最基本單位的平庸的罪惡。」科學家愛因斯坦也曾說:「對社會不公不義冷漠,就是獨裁者幫兇」。


其實當年若非英國張伯倫首相姑息養奸,納粹德國敢得寸進尺併吞周邊國家嗎?若非老蔣對日本姑息養奸,東北會淪陷,日後會發生南京大屠殺,大半中國被占領,乃至於日本偷襲珍珠港與侵略東南亞嗎?對受苦的人姑息養奸與冷漠,往往造成更大的災難,許多人卻有健忘症。


無獨有偶,台灣作家李喬曾經在他的著作《埋冤一九四七埋冤》裡描述過這一段:1947年03月某天,二二八事件之後,全台各地竄起的反抗運動正如火如荼的進行在三月的春風裡。原以為抗爭將得到自治權的台灣人,卻在陳儀的詐欺手段的矇騙,以及老蔣從中國派來的21師大軍的機關槍掃射下,徹底的被毀滅。




當時一批軍人從基隆上岸,帶著槍彈搭火車,沿途掃射進入台北城,一路上亂開槍屠殺民眾。另外一批軍人從花蓮上岸,殺死張七郎醫生父子三人與一些他們認為有「問題」的花蓮人之後,接著攔下一輛載滿乘客的公車,命令司機趕走乘客,載他們上台北與其他部隊會合。公車司機幾經思考,不顧乘客抗議,決定嚇斥全部乘客下車,讓位給帶著槍的士兵坐上巴士。當他開在蘇花公路上,行經清水斷涯時,突然猛踩油門,帶著一整車的士官兵直衝懸崖下,同歸於盡,完成捨身取義的壯舉。


這是台灣人勇敢反抗暴政的故事,也是課本不會告訴你的台灣人真正的模樣。如果有人告訴你台灣人是貪生怕死,愛錢,貪小便宜,請你告訴他:錯了。台灣人是有做決定的勇氣,有殺人的勇氣,也有自殺的勇氣,只要是為了自己的同胞。


從《車四十四》電影到歐戰與228事件,讓我們想起18世紀愛爾蘭裔的英國政治哲學家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所說的名言:「惡人得勝的唯一條件就是好人袖手旁觀。」他感受到這個世界完全失去了正義感與慈悲心,才會有發生這麼大的災難,他卻只能在心裡黯然流淚。


作者:鄧鴻源  

台大物理博士  大學教授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報臺》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