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權影展紀錄片「狂飆一夢」反思無法脫離真實生活的社會運動!
by 黃宗玄

 



近日,參與了國立臺灣文學館的人權影展紀錄片「狂飆一夢」的放映會,看完後有很大的感觸,也讓人重新省思了自身與社會的關係。「狂飆一夢」以二位打從黨外時代就熱情投入反對運動的行動者作為記錄對象,一是從黨外份子到基層黨工的康惟壤,另一是政治反對運動裡當年仍屬少數的女性參與者之一曾心儀。娓娓地道出了箇中的酸、甜、苦、辣與最大的喜悅及遺憾。


事實上,這部片揉合了很多議題,可以從許多角度來切入。可能是自己跟自己的關係;自己跟夥伴的關係;自己跟家人的關係。有時候,連自己也搞不懂自己在堅持什麼,有時候卻也對於曾經走過的點點滴滴,充滿了光榮感與榮耀感。底下,要從幾個不同面相來探討,綜合如下:「1. 社會運動者在尋求自己的價值和傳統思維間的拉扯;2. 運動傷害對參與者來說,要用一輩子來修補;3. 社會運動者最大的遺憾,是無法陪伴家人。」


首先,社會運動者在尋求自己的價值和傳統思維間的拉扯。康惟壤在「狂飆一夢」裡頭談到,參與社會運動的魅力,使他一進去,就出不來了,甚至比「做愛」還爽!他總是打趣說,如果說家庭是「小愛」,那麼社會運動就是「大愛」!從康惟壤獨身居住在合租的小公寓,空餘的房子都是分租給貧困者、他的運動夥伴們,這種「烏托邦」的生命思維,有著美麗與哀愁,尤其在碰到「室友」病重而被迫離去到機構時,那股悲戚之情,溢於言表。另外,在講到自己和妻子分道揚鑣的經過,亦出現淡淡的哀傷。不過,或許就是這些時代的先行者,往往不易被「理解」,更難以被「接受」!也因此,這些社會運動者,往往在投入到最後,變成「拋家棄子」,而在社會中踽踽獨行,讓人鼻酸。


再者,運動傷害對參與者來說,要用一輩子來修補。曾心儀內心如鯁在喉的痛,則是在面對夥伴詹益樺的自焚而去,又親眼見到眼前的焦屍,以及自己最後才知道,這原來都是安排好的。那種「衝擊感」與「強烈的痛楚」,造成一輩子的陰影與包袱!1989年4月,這一群走上街頭,要為鄭南榕送別的青年們,從凱達格蘭大道途經景福門,走到總統府的途中,一股火光伴隨著黑煙,讓一個熾烈的生命殞落而逝。縱使,這是詹益樺自己的選擇,卻讓目睹一切的曾心儀感受到「撕裂的痛楚」!她沒能保護大家,她被蒙在鼓底,讓她更不能諒解的是,夥伴們居然早就知道這件事情,還暗助詹益樺捨身成仁。這讓曾心儀有了一輩子的愧疚與陰影。她在文字中救贖自己,她在街頭中尋找熟悉的氣息,她為詹益樺作傳,期盼能撥開這個「巨大的迷霧」,找回自己!


最後,社會運動者最大的遺憾,是無法陪伴家人。對於社會運動者來說,最大的牽絆還是家人。當家人不理解自己,當子女對自己有怨懟,而拒絕往來時,那是多麼大的孤寂感!康惟壤不知道自己的孩子住在哪裡,幾歲了?曾心儀被婆家視為拒絕往來戶,只能從臉書等社群軟體,偷偷地觀看女兒的動態。顯見,即使擁有了全世界(更何況沒有),而失去了身邊最愛的家人,又能留下什麼呢?這真的給大家一個轟雷一槌,不管是忙碌在自己的事業的大老闆,亦是在外辛苦打拼的遊子,甚至還是相住一起,卻恍如陌生人的一家人。其實,當人們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最害怕丟失的,反而是那個最純粹的自己與身邊的摯愛。但,當對於社會的「大愛」,高出一切時,卻讓他們奮不顧身,也終究在這個「浮浮沈沈」的夢境中,無法出來。或許,鏡頭下是在提點大家,在這個不屈服的意志追求下,可能遇見的困境!





從人權影展紀錄片「狂飆一夢」反思無法脫離真實生活的社會運動,可以發現,「狂飆一夢」,也許訴說著,社會運動與現實間的碰撞,終歸必須找到平衡與抓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方向!雖然,時勢造英雄,而「失敗者」卻比比皆是,若不認清這個事實,耽溺於舊日的激情與血脈噴張的時光,沒有持續提升與前進,終究仍難以跨越自己,走向一個「重生」與「希望」的世界!我想,安頓好自己就是最好的社會運動,試著用每天的好習慣來建立新生吧!畢竟,從街頭走向生活,才是真正回家的路。 


作者:黃宗玄

物理治療師,將人生定義為一場不斷追尋的過程,透過此過程睜開眼認識世界。在二零零八年的野草莓學運中,開始關心社會議題,並深記著一句話:「肉體或許受限制;心靈卻要很自由」


大學時代開啟對寫作的熱愛,藉由寫作來剖析人生。畢業後在故鄉擔任物理治療師的工作,透過近距離接觸患者來描繪生命的體悟


受吳晟老師影響,矢志「在文壇上守護土地」。運用文字記錄被漠視的聲音、被遺忘的過去,以及最珍貴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