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參加CPTPP之利弊——在冷戰體制的政治經濟選擇
by 南嘉生

 

照片取自:智利外交部推特


最近重要的政治經濟課題,就是台灣與中國先後提出要參加「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CPTPP)。為何參加強烈經濟意涵的貿易組織,要加上政治角度呢?因為只要涉及國際貿易,就是政治問題。既然如此,臺灣為何要參加CPTPP,就必須放在戰後臺灣的政治經濟角度去分析。


CPTPP與美日關係

CPTPP是的前身是「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這是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提出。它強調「強調高品質、高標準、涵蓋範圍廣泛」。就是看到中國並沒有充分執行他在加入WTO時所作開放市場等相關承諾,甚至利用WTO的貿易平台,以WTO不許可的方式,逼取技術,搶佔許多市場。因此保護美國的利益就成為美國政府要做的事情。


其次,面對中國步步進逼,並且逐步要成立以中國為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美國為了要對抗中國在亞洲的經濟勢力,就想要建立自己能影響、掌握的經濟組織。


美國提出TPP的時序在中國提出要與美國共管太平洋、在丹麥氣候會議的歐巴馬親自主持的會議時,派科長參加來羞辱美國之後。與經濟有關,歐巴馬又提出美國要「重返亞洲」的政策。將這些合在一起,就可以看出TPP具有政治意涵。後來美國雖然退出TPP,改由日本承接,並更名為CPTPP,但對抗中國政經勢力擴張的本意並沒有改變。日本會承接而為CPTPP最重要的影響國,決不止於在世界貿易體制分割為歐體、北美自由貿易區、RECP的團塊經濟下,想要主導一個經濟體,與之對抗。更且在美國的要求下,替美國捍衛住東亞的經濟勢力。


從臺灣的政治經濟角度,加入CPTPP必須和近日美國及日本及泛太平洋、歐洲國家的船艦,不斷出現在台灣海峽來捍衛臺灣安全一起思考。除印度外,這些參與的船艦就是二次世界大戰後,屬於自由民主陣營的國家。簡言之,就是戰後圍堵中國的軍事組織重現,亦即冷戰體制!伴隨這樣的軍事佈局,就是美國等先進國家向後進國家投資、開放市場給後進國家,創造在經濟上同榮同富的經濟體制。因此台灣再重思戰後至今的國際政治經濟體制及其利益,現在要擺脫中國威脅,不僅要軍事上與美日歐一致,在經濟上也要合作。


一定有政客會說若加入這種高標準的經濟組織,國內產業將承受非常大的壓力。這沒有錯。但若連經濟條件、競爭力都比臺灣弱的越南、汶萊、墨西哥、智利、秘魯都能加入,臺灣為什麼不能?其次,以往在要加入WTO時,不也是一大堆人擔心臺灣能否承受開放市場的衝擊,最後就安然度過。再者我們除加入CPTPP,難道有更好的選擇?


臺灣如果不這麼做,他的後果會怎樣?以中國去年修理澳洲,又對臺灣斷芒果,今年斷釋迦、蓮霧為例,就可看出中國怎樣以經濟手段來達成他的政治目的。中國不斷以市場交換技術,甚至巧取豪奪包含美日歐與台灣在內的技術,進而在產業升級之後,將這些包含台灣在內的外資企業驅逐手段來看,拉進與中國的經濟關係,等於替自己找明日關廠的理由!更重要,臺灣若交出技術,也等於和先進國家站在對立面。最後會被西方先進國家踢出。那時,不僅沒有經濟,也可能沒有政治與軍事安全。臺灣這樣做,就是在美中兩國競爭中表態。


有人一定會講要規避風險,不要淌這個混水。這樣的講法是錯的。當中國沒有宣稱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臺灣人民安全沒有得到中國的肯定,這個風險就是中國給臺灣的,不是臺灣自己要選的。在此,臺灣就必然要站在中國的對立面。不是臺灣主動選擇要站在中國對立面,而是本來就必須站在中國對立面。不站在中國對立面,某種程度就是叛國!更精確的說,站在中國對立面是臺灣人民沒有選擇的義務!


CPTPP目前有11兆的產值,加盟國有先進與後進國家,但都可以自由將自己的產品出口到美國。臺灣若加入,不僅產品出口到這些國家享有相對優惠待遇,佈局在這些國家的國際供應鏈,也都可以出口到美國去。換言之,這些在未來都是在中國廠商無法享受到的好處。過往數十年,台商大量到中國投資,但他們最重要的市場之一,並不是中國市場,而是將生產的產品出口到美國。我們可以從中國出口美國的重要廠商名單,相當份量是台商企業,就可以看出。因此台商要顧的是美國市場,而包含關稅在內的在中國生產的產品,若成本高於在其他地方生產,就要放棄中國生產基地。這是商業基本運作原則。


圖片取自:中央社


從習近平政府敢跟川普叫板,以致中國輸往美國產品要被課徵這麼重的關稅,這是中國政治運作出問題,長此以往,狀況只會更嚴重。除非中國在經貿政策或政治決策者有重大改變,退出中國市場與生產,既是經濟選擇,也是政治選擇。


中國人民在1945年到1949年,選擇共產黨,有著後來不斷政治運動的痛苦人生。中共在1949年拿下中國時,推出回歸、認同政策,要海外所謂的中國人、華裔回去中國,服務中國政權。當年接受這項號召回中國的人,不論政治或非政治人物,絕大部分受到他們絕不想過的痛苦人生。


臺灣目前所面臨的情勢和1949年的臺灣差不了多少。我們要選擇回歸、認同?還是選擇走出自己的路呢?


福島食品、萊豬與臺灣的國家利益

泛太平洋經濟體制,包含美國主導的北美自由貿易區、日本主導的CPTPP與中國主導的RECP,就是以美國市場為主要輸出入的國際經濟體制。這還包含因此參與CPTPP在整個國際經濟體制的意義,最終依舊要與美國聯繫在一起。沒有考慮美國的經濟動向與市場,最後終將被泛太平洋的國際市場拋棄。


我們從戰後「新產品-產業」的發展與美國關係,論述世界經濟走向。從產品供應面,以產品循環理論看技術商品化與國際供應鏈來看,就會發現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是新技術商品化的發動者。同時也是各種商品安全標準的制訂者。哪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緊跟著美國,他的國民就可以享受當時最好的生活。這樣的發展方式以不同的語詞出現在我們的生活。雁行經濟、產業升級等等都是。就需求面來看,美國國民是這類產品的最先使用者,美國同時也是最先拋棄這產品的國家。因而當其他較後進或更後進的國家要輸出產品時,美國就成為該產品的最大購買國。臺灣無論從引進技術、輸出產品角度,並隨之而來的產品安全標準等,都要跟進美國。


就這個角度,我們來看萊豬問題,就更清楚了。臺灣應不應該進口萊豬,與臺灣應不應該進口福島食品,具有相同意義。如果牛、豬不能注射萊克多巴氨,萊牛、萊豬這「商品」就不會出現在美國市場。既然美國人吃萊牛、萊豬,就表示這種商品是安全的,不僅可以在美國市場,也可以在其他市場。戰後許多商品都這樣,萊牛、萊豬也不例外。全世界可以引進許多美國的產品與安全標準,為何不能引進萊豬?更進一步說,臺灣已經引進萊牛,為何不能引進萊豬?如果這個無法說服自己,又如何說服美國呢?若包含農產品在內的美國標準的商品,臺灣都能購進口,甚至以這樣的標準出口到美國市場,那為何美國要將他們的萊豬商品出口到臺灣,就要接受層層阻撓?


更進一步說,美國雖然不是CPTPP的會員國,但CPTPP卻是環繞著美國市場所建構的國際經濟關係。因此,若美國從冷戰體制的角度,思考如何讓臺灣既被納入以美國為首的防中軍事體制,又融入反中的經濟體制,就有可能發揮他的影響力,協助臺灣加入CPTPP。臺灣願不願意讓萊豬進口,在此成為檢視臺灣加入CPTPP、美日經濟體制的試金石。


福島食品亦然。如果日本的福島食品既可以銷售到日本,又將可以外銷到美國、歐體,我們將如何說服日本,臺灣不准進口?從日本國內來說,福島選區的五位國會議員是挺安倍晉三派系的一員,而他們也受到選區農民的壓力。台灣是全世界抵制福島食品第二嚴的國家(第一嚴是中國)。臺灣讓福島食品進口具有相當指標性意義。若臺灣不讓福島食品進口,對福島地區的人民視可想而知。進而對該地區國會議員、安倍晉三派系等自然是一個重大打擊。那麼他們的挺台態度,就很猶豫了。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照片取自安倍晉三推特


萊豬進口是與美國簽署FTA的入門券,福島食品是日本協助臺灣進入CPTPP的入門券。就經濟而言,這兩者進口佔臺灣總進口的比例極低,更何況就算政府允許進口,我們也有權利選擇不購買,使得進口商因為沒有利潤而不再進口。因此,我們需要為了比例如此低的進口問題,而阻撓更大、更多,乃至臺灣前途發展的與美簽署FTA,進入CPTPP的大目標嗎?而以冷戰體制來看,我們需要為如此低的進口金額,讓臺灣自我隔絕在冷戰體制的經濟關係上?進而被逐步排除在再冷戰體制的政治與軍事上嗎?


台灣是不是國際政經體制的正常國家?臺灣需不需要國際政經體制的保護?乃至臺灣要不要防備中國的政治經濟與軍事的侵奪?如果這些答案都清楚:臺灣需要國際政經體制的保護。則要不要加入CPTPP、與美國簽署FTA,拉進美日關係等,就非常清楚了。進而要不要讓萊豬進口、福島食品進口就不言可喻了。


作者:南嘉生

國內大學副教授,專攻政治經濟學、制度經濟學、經濟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