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文人風骨,余英時遠勝余光中
by 賴彥丞


中研院院士余英時以91歲高齡辭世,引發世人無限追思,國內外學界一致推崇其為「21世紀中國史學泰斗」。


不過就在三年多前,也有位同樣姓余的文化界重量級人物亦以89歲高齡逝世,卻在兩岸引發兩極化的評價,國內親中派與中國各界均大力緬懷,但本土勢力卻對其一生作為多所批判為「文壇黃安」,他是余光中。


余英時與余光中,二人都自國共內戰後逃離共產黨控制的紅色中國,都在兩岸文壇佔有一席要地,身為文人的他們也都常議論時政,何以溘然長逝後評價有所不同?關鍵就在於他們在面對高壓強權時的態度,是挺身反抗還是助紂為虐,攸關文人的正直風骨,正所謂「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綜觀余英時的一生令人欽佩之處,除了學富五車的歷史博學,更在於他的思想展現--「以人為本」的思想,使其永遠在自由民主這一邊為人權發聲。1980年代,正值台灣民主抗爭衝撞戒嚴體制風起雲湧的時期,余英時在台灣發表多篇政論文章以聲援黨外運動,曾為當時因美麗島事件而遭軍事審判的陳菊、黃信介等政治犯仗義執言;1989年六四事件發生後,余英時始終大力聲援中國的民主化運動,並極力抨擊中共的一黨專政。直至近年來,不論是台灣的反媒體壟斷運動、太陽花學運,還是香港的佔領中環運動、反送中抗爭,也能看見年事已高的余英時特地為文聲援。


事實上,即便逃離中共魔爪,余英時依然招來麻煩上身,還是國民黨搞的:1950年代身在香港的他險些去不了美國,原來是黨國特務逕自以他去美國必發表對台灣當局不利的政治言論為由而百般阻撓。


在過去專制橫行的年代,余英時以筆反抗暴政,成為兩岸對抗中國共產極權、台灣白色恐怖的光明象徵;但余光中卻選擇依附黨國、政學兩棲,為文「狼來了」抹黑鄉土文學一度釀成文壇風聲鶴唳、人人自危,對於和他不同調的文人就去情治單位搞告密以圖羅織「親共」罪名於人,這樣的抹紅「莫須有」指控在戒嚴時期儼然就是要把人置於死地。兩位余氏文人,高下立判。


余光中充當「抓靶子」行徑,不由得讓人想起一位貴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卻以「挪威之恥」遺臭萬年的漢姆生(Knut Hamsun),他曾在1936年柏林奧運一度醞釀各國抵制浪潮時撰文支持希特勒,還在二戰德軍佔領挪威時充當納粹的傳聲筒,更在希特勒自殺時還寫訃文稱這位戰犯禍首為「人類的鬥士」,在戰後被依叛國罪處以終身監禁。諷刺的是,余光中逝世之際,《促轉條例》才剛於立法院三讀通過,他為虎作倀於黨國威權的劣跡未能即時受到轉型正義的深入檢視乃至究責,相比於挪威的漢姆生為其效力獨裁者之舉付出應有的代價,余光中顯然充滿了不該有的「幸運」。


一代文人風骨,余英時永留典範,而他不朽的史學研究與民主論述也將持續為後人所傳頌。


作者:賴彥丞

關注時事、重視人文的青年,以自由、民主、人權為核心價值,大學時期積極投入學生自治及公共參與,曾任縣市政府青年諮詢組織青年代表、大學校務會議學生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