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臺書房】《被操弄的真實:演算法中隱藏的政治與權力》

 



數字會說話……但,說的什麼話?

(劉慧雯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自從「演算法」一詞成為日常語彙,我們每一個人的每一天,不論在任何地點、從事任何活動,就無法脫離數字對我們的描繪。數字正在對我們說話,但,我們真的知道它們說了些什麼嗎?這些話語,聽在「人」的耳朵裡,幾分真?幾分假?又有幾分不明就裡呢?同時身為說著數字的人、被數字說出的對象,我們又該注意什麼?


其實,演算法在社群媒體上為大眾篩選資訊的邏輯,不外乎對人如何與他人聯繫在一起的想像。舉凡親族、校友、同事、同行同業、共同興趣,都是透過身分屬性可以猜測的人際關聯。在數位活動愈來愈熱絡之後,凡是在網路上留下的數位足跡,也都進一步在數據機構的綜合整理下,摸索出具有意義(significance)的珍貴素材。透過這些標註完整的素材,機器得以迅速學習人的行為,並且歸納為具有預測力的解釋模型,作為投放精準資訊的依據。由此,輕則如精準行銷等商業活動,重則如意識形態等政治訊息,都可以此進行一定程度的說服活動。


然而令人感到更為不安的是,所謂「標註完整的素材」在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發展中,漸漸地不再仰賴專家的專業知識,而是更依賴看不見摸不到的演算邏輯。專家知識與演算邏輯作為科技發展的基礎,有什麼不同?答案就在人性與價值觀中。


人類的文明歷經廿多個世紀發展,從最早的敬神畏神,到啟蒙解放,再到側重人權與平等,無一樣不是經過大規模鬥爭、辯論與長期的發酵生成。為了保存每一階段價值觀點,人類社會出現了法規制度,以及制度無法涉及時的救濟方法。性別平等、族群平等、階級平等……無一不是人類智慧實施於價值觀的結晶。也正是在這些歷程中,總會有先驅犧牲者,也總會有力挽狂瀾者,這些人的投入,使得今日的人類社會有值得保存的樣貌。以上種種,無一不是人性與價值觀的體現。


然而演算邏輯多討論變項關連性、顯著性與預測力,在價值辯論展開之前,早已率先計算出機率,並實踐於各式社會生活。2017年,臉書的人工智慧實驗室 FAIR 在實驗過程中,發現機器人為了更有效率地溝通,將人類語言簡化到人難以讀懂的狀態;這掀起了當時一股「人工智慧將控制人類」的恐慌。再加上 FAIR 後來因為無法達成「機器對人」的溝通而關閉該實驗, 使得人工智慧統治人類的恐慌感達到高峰。這些人類無法理解的「語言」,再加上「人類只能被迫關閉」的恐怖想像,使得人工智慧之難以預測捉摸,以及無所不能形象,更加深植人心。


本書(被操弄的真實)從我們熟知的現象出發,透過本體論與認識論方案的描述與剖析,指出演算法與社會生活關聯的面貌。在作者細緻的安排中,空間、權力、政治活動,乃至於人與人之間微妙的支配關係,都可以看到演算的痕跡與作用力。這個討論像是人文主義的,更是科技驅使的,最後,透過使用者的自覺,本書提供了人們與演算法共存的可能狀態。這是一個媒體素養在人工智慧時代的實作成果,也是今日生活在社群媒體環繞環境中的我們,不可錯過的識讀練習。


本文出自《被操弄的真實:演算法中隱藏的政治與權力》的推薦序

作者:泰娜・布策(Taina Bucher)

譯者:葉妍伶、羅亞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