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十字星》—— 青年世代的台灣史招魂
by 穀雨

 



     年初有位知名作家,曾在訪談中表示「跑去討好年輕人,是很無恥的事情。」姑且不論作家認為當代年輕人的形象為何,抑或跟他意見相異的年輕人觀點是某種語言霸權,榖雨今天想介紹的這本書,就是透過一位90後年輕人的眼睛,去看一段淹沒在歷史洪流中的台灣史人物。


    不經意之中得知這本書,是在Youtuber的節目中,看到網紅介紹這位年輕作家剛裝潢好的新居,厚實木作的書架上,放著成排的小說,吸引了穀雨的目光。影片當中簡單帶過的這本書—《南十字星》,灰白黑色調的封面不怎麼起眼、反倒是南十字星的名稱令我產生好奇。(沒錯!既不是逛書店翻到,也不是聽講座介紹,純粹近似一種生活中的巧遇。或許這也是不同世代之間的差異,老作家大概也很難理解這種看來無厘頭的方式吧?)

 


    1990年出生的作者李璐是台北人,主修中文與劇場藝術創作的她出身外省人家庭,原本聽講台語對她來說是很吃力的事情。然而她卻在因緣際會之下,讀到前衛出版社的《台灣兵影像故事》,開啟她想要寫出那一代人失落的故事。二戰時期,以日軍身分參戰的台灣人,即「台籍日本兵」,他們或許有幸回家、或許就此一去不返,然而他們經歷過的故事時代眼淚與身分認同的掙扎,卻都在戰後被改換的國家概念與史觀直接掩蓋。


    李璐除了多方尋找得來不易的台籍日本兵資料,也曾兩度訪談軍醫魏秋金醫師,與軍伕江耀輝先生。可以想見當她用不流利的台語一次又一次反覆詢問一些原本看似簡單的問題,而這些長輩年事已高,還努力的一次又一次不厭其煩的回答。作者得到資訊後可能還要從不同角度理解與拼湊,而這漫長曲折的故事,又該如何用一部不到電影長度的演劇呈現呢?

 

    原來李璐對於描寫那一代在夾縫中生存的人是有經驗的,他們如何面對自己因複雜的殖民地歷史而產生的多重身分、如何從原本根本不存在「民族」的概念,到形塑與尋找自身的認同,李璐早在她研一時就寫出了《步兵的本領》劇本。作者最初是因為查資料時發現兩名台籍日本兵的故事,他們在終戰後依然躲藏在叢林超過一年,並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發生了甚麼事。後來被美軍發現時,還試圖用磨利的時鐘發條自殺。在日本曾經也有這樣的案例,主角是在叢林躲藏近三十年的小野田寬郎,他的時間就繼續這樣停在那個時代,但他回到日本後依然被熱烈歡迎。反觀回到台灣的台籍老兵,他們就這樣被歷史洪流沖刷凋零。並且在漫長的歲月中,或許還硬被貼上奇怪的標籤,例如台灣人在日治時期背叛中國等說法。

 

    故事拉開序幕,作者巧妙的利用了兩個女性角色,帶領當代的觀眾進入二戰時期的情境。年輕的思螢是帶領觀眾去看、去聽的重要角色,她是台籍日本兵林進六(日本名為小林進六)的孫女,對過世爺爺的思念引領她來到阿公曾出發前往南洋的港邊,附近的公園(高雄旗津的戰爭與和平公園)每年總會有人來這裡參加紀念會,一向沉默的阿公在晚年的時候,常常在夢囈中要思螢去找他的昔日戰友、帶東西給他…。不明所以的思螢依然照著阿公的遺願來到港邊,等著等著,她竟不自覺的進入當年爺爺下落不明的戰友們,再度回歸上岸的異度空間…。透過與士兵、伍長、乞丐、護士、醫生的對話,爺爺深埋藏在內心的過往一一浮現。


    另一位女性角色是護士照美,聽她的名字就知道原本是個開朗的角色,她在日出時出生,母親感謝天照大神(日頭)的恩賜,將她取名為照美,希望她的人生如同這個名字一樣,都是日光照耀的坦途。成為護士的專業,也讓她得以在那個年代,得到「與男人平起平坐」的機會。也因此當戰後要「做中國人」,讓她難以再這樣盡興發揮,反而讓她的國族認同掙扎至死都得不到解答…。


    在眾人最終的沉默中,思螢唱起了記憶中的搖籃曲,是小時候阿公總是哼著哄她睡覺的歌,竟也是飄盪的亡靈們都會唱的鎮魂歌…。「海行兮,願為水中浮屍;山行兮,願為草下腐屍;大君身邊死,義無反顧。」這樣一首軍國主義色彩濃厚的歌,穿越時間來到現代,已經成為某種對命運無能為力的感嘆。當時的台籍日本兵會選擇自願出征,其實是因為從軍所帶來的機會,能讓他們從殖民地的次等身分,得到跟「內地本島」的日本國民平等的機會。就像作者的在創作之後的所抒發的感觸:這些沒有歸處的出征者,他們信仰的或許不是遠在天邊的大君(天皇陛下),而是他們從蠻荒叢林帶回文明世界的新視野、南十字星與他們終身懷抱的世界主義。


    閱讀這本劇本書的時候,穀雨心裡其實對作者的心情很能感同身受。我曾在一次旅途中,無意間在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看見追思許昭榮先生影像特展,是甚麼樣強烈的意念,讓一個人以焚燒自己的激烈方式竭力發聲?只為保全長期被忽視的事實。這樣衝撞的心情就像是後來參訪鄭南榕紀念館、六張犁極樂公墓,以及得知228烈士湯德章故居即將被拆除時的感受,有幸身處承平時代的我們(盡管可能只是水面下暗潮洶湧),竟然這麼遲才了解到這些事。若是可以,我們想對這些前輩說的是:「對不起,我們來晚了。但讓我們繼續了解並反思這樣的歷史。」


    這本堪稱台版《西線無戰事》的作品,有原作的華文版,與王薈雯翻譯的台文版。其後並附有作者的創作說明與訪談紀錄,十分完整的紀錄了這個過程。歷史不該只是記錄誰戰勝了誰又戰敗了的結果,唯有詳細審視其中脈絡,人們才有機會打破因不了解而樹立的藩籬;面對歷史的空白迷霧,才能踏實的邁向眼前的道路。



※延伸視聽:

【間諜之妻】:日本近代少數正視二戰歷史陰影,並提出不同注視觀點的精彩作品,榮獲第77屆威尼斯影展銀獅獎。

 



作者:穀雨

繁忙城市中的慢活一族

喜好嘗鮮的古早味靈魂

最大的興趣是聽故事與說故事

最愛的幸福是旅途中遇見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