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穎、前衛的主張,如果沒有經過實務檢驗,常常不堪一擊—— 談罷免門檻
by 周軒

 


這幾天在南部,看著時局的變化,感慨萬千。

遙想當年,時代力量剛成軍,意氣風發地進入立法院,選罷法就是他們拿來開刀的目標,黃國昌振振有詞的要把民主的權力還給人民,所以罷免案的得票門檻應該拿掉,只需要同意罷免票比不同意罷免票多,罷免案就應該成立。

與之相比,民進黨主張的版本則依舊保留了同意罷免票的票數門檻,然而,跟時代力量的版本放在一起比較,許多人都認為民進黨的意見是保守的。

最後,雖然是照著民進黨的版本過了,罷免成立需要有效同意票數大於不同意票數,且同意票數達原選舉區選舉人總數四分之一以上,罷免案才算成立,然而,時代力量已經賺到了第一波形象紅利,民進黨則好像什麼都沒拿到,還被洗了一把臉。

檢驗來的很快,新法通過後的第一次罷免案,對象就是黃國昌,發動罷免的團體,結合了親國民黨與宗教的勢力,催出的票數令人震驚,最後是因同意票沒有通過四分之一的門檻,黃國昌驚險保住了立委的席次。

撇除掉韓國瑜與王浩宇這兩個被罷免人個人因素比例較高的罷免案,時間來到2021年,第一場罷免案,對象正好又是前時代力量的議員黃捷,這一次有了民進黨與基進的奧援,基層動員催出了反對罷免的票數,最後反對罷免多出了同意罷免一萬多票,黃捷保住了他的議員位子。

從這兩個CASE告訴我們,不管看起來多新穎多前衛的主張,如果沒有經過實務檢驗,基本上都叫理論,常常是不堪一擊。拿罷免投票來說,反對或討厭你的人一定很有動力出來給你一拳,但是對你無感或是有好感的人卻不那麼有動力出來幫你擋一拳,如果當初選罷法照時代力量的主張過了,則黃國昌第一個會再見,後面還有沒有黃捷可以當議員,甚至可以挺過這次罷免的機會,誰也不知道了。

同時,這次也可以告訴我們,不管怎麼樣,票數要多,就要靠動員,也就俗稱的"基層",從2014以來,很多人看著柯文哲一路用空軍打到變市長,因而有為者亦若是,彷彿一定要當個網紅,有聲量才選的上,殊不知沒有人看到的是,當年2014市長選戰,民進黨用自己的基層幫柯文哲添了不少保險票,到了2016,民進黨也是用自己的基層幫時代力量在各區開疆闢土,一直到了這一次黃捷罷免案,民進黨也是用自己的基層去催票,最後不同意罷免比同意罷免多了那一萬多票,這絕對不是你上遍各大網紅的節目,在臉書上做多少公關操作可以換的到的。

寫到這邊,我不禁想起007空降危機中,龐德與他的新任補給官Q在美術館相遇的那一幕,這位年輕版本的Q與龐德做了一番年齡與能力的對話,有一段相當適合放在這裡收尾:

Q:你知道的,我穿著我的睡衣用我的筆電就可以造成比你在戰場上還大的損害。
Bond:喔,那你為什麼還需要我呢?
Q:恩,總是要有人在那扣下版機。
Bond:或者選擇不要扣下,你是很難穿著你的睡衣知道怎麼下這個決定的。


作者:周軒

感謝作者授權《報臺》轉載,原文請參考臉書
(作者為立法院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法案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