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北約與歐盟各國對中國國防安全戰略的轉變
by 黃俊倫

 



一.前言

對於軍事方面有基本常識的人應該可以同意:1990年代中期以前,中國軍力對歐洲僅有地對地洲際彈道飛彈的戰略核武投射能力較有威脅,但1990年代中期起,中國軍事開支逐漸膨脹,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收集資料統計、並依2018年時美元幣值換算,1995年時中國軍事開支僅有261.1億美元(下同),至2019已達2610.82億美元(*1);且據智庫戰略及國際研究中心(CSIS)統計,2015~2020年中國軍費年增幅仍有6~9%之譜(*2)。在軍事預算的投入下,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戰力規模逐漸擴大。


另外,中國黨國政權在「一帶一路」計畫的名義下,將收購基礎設施資產及擴大合作對象的觸角伸向歐洲,希臘比雷埃夫斯港早在2009年即有部份港區遭中國中遠公司收購,之後更在中希合作的情況下擴建該港設施(*3);加上義大利在2019年一度與中國簽訂一帶一路合作協定(*4)(雖然在2020年義國政府立場又有所退縮,表示要回到歐盟集體的架構來處理(*5)),但這些徵象都顯示中國擴張勢力範圍的觸角已經延伸至歐洲,歐洲已經愈來愈沒有辦法再憑藉與中國的地理距離、以及中國至今為止三棲戰略武器投射能力尚有不備等因素,再繼續對中國威脅視若無睹,將歐中關係的重心放在經貿關係上。


二.北約對中國國防安全戰略的改變:以「北約2030」報告為中心

也因此,隨著美中貿易戰及國際抗中意識抬頭,北約2019年領袖高峰會除了在會後宣言表明「必須應對中國威脅」外(*6),與會各國領袖也邀請北約秘書長史托騰柏格,由後者邀集以德國前內政部長湯馬斯.德梅齊埃為首的10人專家團體,為北約未來10年的戰略起草一份正式報告,該專家團體最後的心血結晶就是「北約2030」(NATO 2030)報告)(*7),本報告對北約-中國關係最大的意義,在於明確將中國列為主要戰略挑戰對象、並為未來如何應對中國訂出對策。


本報告於第二章「導言與主要發現」中,先揭示作成本報告的歷史背景(p.5)、以及北約的政治傳統(p.7),進而說明北約在新時代中,以北美與歐洲基於共同價值觀的團結一致重新定位其政治的重要性(p.9)、呼訴北約會員國之間切莫走向分歧(p.10),而後揭示北約的基本戰略目標,包含作為和平、團結及法治的基石,維持集體防衛體制戰略構想等等(p.11),而後在「主要發現」首度將俄羅斯與中國兩國並列,在第3點中,表明北約必須投入更多時間、政治資源及行動以對應來自中國的安全挑戰(p.12),這樣的應對必須建構在包含對其國家實力、經濟權重及其領袖意識型態目標的評估上,且必須擬定政治戰略以應對中國直到2030年為止不斷提昇重要性的情境,關注中國挑戰對集體安全體系的影響、考慮成立諮詢機構以討論與盟國對中國安全利益有關的所有面向,投注心力在評估中國科技發展的意義上並加以監控,防範中國對北約在後者責任防區一切影響集體防衛、備戰能力及彈性的活動。


在之後的第四章「建議:強化北約作用、凝聚力及諮詢」中,該報告書首先表明北約21世紀的政治目標在於強化其政治機能、積極維持團結以確保外部環境穩定,預防危機發生(而不是等到危機爆發後再來解決),在強化其政治機能與可用工具後,方能應對來自不同方面的挑戰(以上p.22),而後用2頁篇幅就具體作法提出建議,再一一列舉各方挑戰,其中中國的部份位列於俄羅斯後,首先表明中國對北約構成嚴峻挑戰,建議盟國應將其視為全方位有系統性的對手。雖然相較於俄羅斯,中國對歐洲-大西洋目前尚未直接部署軍隊,但該國的武器庫正在擴增,並將勢力觸角伸向北極海、大西洋及地中海,透過一帶一路及海上絲綢之路計畫收購歐洲基礎設施,並竊取歐洲各種技術、在武漢肺炎爆發後發起假消息戰,還想在2030年成為人工智慧強權、在2049年成為具領導地位的世界科技強權。據此,北約為自己如何面對中國定下目標,包含持續維持安全與實力不受中國脅迫、理解中國對大西洋的活動及意圖,培養盟國保持繼續優勢所需的韌性,進而團結一致面對中國挑戰、捍衛價值觀,但也需要給予中國建設性對話的機會(p.27)。在這之後則用1頁篇幅為如何達成前揭目標的具體作法向盟國提出建議(p.28)。



三.英國及歐盟德法動向

同屬北約會員國,英國自確定脫歐後開始強化與歐盟區外國家如日本、美國等國的軍事安保及經濟等關係,在將眼光重回亞太後,基於包含去年以來香港事態及中國的區域野心等情狀,很難對中國掉以輕心;至於德國與法國無論英國脫歐與否,對於歐盟的外交及安保政策也都有相當的引領能力;而這些歐洲大國的對中安保政策及具體行動,也會與北約的集體區域安保體系、其目標及具體作法產生互動的作用。所以在此有必要對這些國家的對中安保戰略進行簡要的說明。


1.英國


雖然過去20年間,中國從英國第26大貿易夥伴升格為第6大(*8),但由於中國近年來在國際有霸權主義抬頭傾向,不僅中國對英國包含核能電廠、北海油田等基礎領域的投資開始被英國以警戒的角度看待,華為的5G行動通訊基礎設備也在去年11月底遭英國政府擬定退場機制,中國在英國正在從機會變成挑戰,但截至目前為止英國脫歐後對中安保戰略的確立尚處於研議階段,英國保守黨籍國會下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湯瑪斯.圖根哈特(Thomas Tugendhat)於去年港版國安法訂立後,呼籲全球應有統一抗中戰略、並就英中經濟及貿易關係等領域提出5點建議、逐漸走向英中脫鉤之路(*9),英國政府也在去年11月決定在未來4年增加共165億英鎊國防預算以維持軍事實力(*10)、今年將派遣伊莉莎白女王號航艦前往遠東(*11),且國防參謀長卡特去年12月在智庫演說時也明言英國是中國長期挑戰(*12),以上種種都顯示英國新的對中戰略正在逐漸形成當中,但由於受到大西洋另外一端的美國在拜登就任總統後如何處理美英關係還不明朗、加上英國陷入疫情復燃焦頭爛額,所以短時間內可能還無法正式制定新的對中安保戰略。


英國下議院外交事務專責委員會主席湯姆·圖根哈特(Tom Tugendhat)表示,「如果要應對自由世界自冷戰結束以來最嚴峻的挑戰,我們需要一個全球的中國戰略」。 圖:翻攝自Tom Tugendhat臉書


2.法國


相形之下法國擬定相關戰略的態勢就積極得多,在2019年6月法國外交部公佈其印太戰略、成為歐洲第一個公佈新印太戰略的國家(*13),其軍事目標係確保主要航運通道安全、參與深入解決區域危機;區域關係上雖然已經開始強調「強化與具共同價值觀國家之間的關係」,但仍將中國視為其重要夥伴,認為兩國還有透過政治對話及經貿、民間交流得到對等互利的可能性,並未直接在該報告書的國防安保部份將中國視為主要戰略挑戰。


但去年11月底法國海軍參謀長范迪爾上將訪問日本時,卻為法國未來在印太更多的軍事存在做出更多預告,雖然法國在印太地區主要領土是留尼旺島及喀里多尼亞等島嶼、與印太主要航道關係較淡,但法國今年5月將與日美兩國在太平洋島嶼上舉行以自然災害及人道救援為核心的三國聯合演習,也將與美日印澳強化在印太地區合作,未來可以期待法軍在印太地區展現更多的存在感(*14)


3.德國


德國政府內部對中國長期以來並未藉由經濟資本主義化邁向政治民主化的問題頗有積怨(*15),且實際上德商在一帶一路中頗遭中國國營企業排擠,所以在梅克爾總理任期所剩將不滿一年的時候,於去年9月公佈其印太戰略報告(*16),頗有標誌其戰略轉向的意味,這份報告在多邊主義的基調下,否認中國對南海的主權聲索、主張尋求與印太區域具有共同價值的國家(如日本)合作,共同維持印太和平,但軍事方面存在感則較法國薄弱,僅有其國防部長克朗普-凱倫鮑爾(Annegret Kramp-Karrenbauer)在去年12月和日本防衛大臣岸信夫進行網路視訊會談時,作出將派遣聯邦國防軍艦隻前往印太的承諾。


德國國防部長克朗普-凱倫鮑爾(Annegret Kramp-Karrenbauer)在去年12月和日本防衛大臣岸信夫進行網路視訊會談時,作出將派遣聯邦國防軍艦隻前往印太的承諾。(圖翻攝自:https://event-info.jp/KAS-NIDS/


四.結語

從以上這些戰略報告、政策主張與具體動向,可以確定的是北約與歐洲三大國英法德都已經開始漸次調整其對中戰略,但目前所提出的目標及具體作法主張,仍然存在過去30年對中國在經貿關係上綏靖所遺留的殘影,具有相當的過渡期色彩,距離完全確立全方位抗中、經濟與中國完全脫鉤仍需要作相當的努力;而且今年1月20日拜登接掌美國白宮後,其以歐巴馬時代舊人為核心所組成的外交及國防安保等團隊,雖然一度出面非難歐盟未就歐中投資協定與其協商,但對於中國究竟會採取怎樣的態度仍在未定之天,是否會在多邊主義的架構下延宕對真正問題的討論及解決頗有隱憂,所以未來北約與歐洲三大國究竟會怎樣操作這些政策?也仍然有待觀察。


作者:黃俊倫

1980年代出生,台灣人,成長於民主化的台灣,知識界的雜食動物,平時觀察政經社會及國際等議題、也慢慢建構出屬於自己的世界觀與對各項議題的觀點,目前正在磨練「更精鍊地用自己的文字將觀察後的想法與觀點表達出來」的技藝,同時一邊工作、一邊為了獲取各種資格身份而努力,以努力不讓自己變得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