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艱困的時代,文學往往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很多時後,其反映出底層民眾的心聲;不同族群與階級的內心吶喊;統治者們的壓迫和知識分子對於現世的苦悶及不滿。因此,這些作品在經過多年後的此刻,讀來依舊深刻雋永,恍如現正發生中。
文學雖然通過感官,卻對人的心靈起作用,而這對心靈起作用的力量才是文學的本質。事實上,就曾經有著這樣的作家們,以其手中的筆與桌上的紙頁,讓整個國家和民族,走出渾沌的自我認同、尷尬的身分角色、無序的政治軌跡,進而突破自身,躍上世界舞台!
歌德(1749年~1832年)是德國古典文學最主要的代表,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歌德在德國文學史上的功績在於他把德國文學從「閉塞狀態」提高到「世界水平」。關鍵在於,歌德生活的時代恰巧位於德國與歐洲大變動的時代。包含:童年時的七年戰爭、四十歲時的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隨後又是拿破崙戰爭、民族解放戰爭、維也納會議、神聖同盟、法國七月革命、北美獨立戰爭等等...... 當封建主義面臨解體,自由思想飛揚的年代,歌德宛如帶來一縷「希望」與「力量」的春風,感性又激昂地開啟了「狂飆突進」的時代!這股思潮,彷彿「喚醒」了人們內心蠢蠢欲動的「渴望」,希冀改變發生。
在歌德的作品中,《少年維特的煩惱》打動了許多種種生活上的失意人!從絕望的愛情、封建小鎮的閉塞、階級的差距、處處充滿了偏見與不平等。尤其,深感自己的才華無人賞識,配不上達官貴人的社交圈,這樣無權和無地位的處境使他的天才無法得以施展。在毫無容身之地下,歌德讓維特以「自我了斷」,作為對這個「無情」社會的最大控訴!而自己,卻從這部小說中,獲得了感情的昇華。如此觸動「市井小民」的文字,讓此書一出後,歌德也隨之「聲名大噪」。書中與傳統格格不入的反叛精神和自然、青春、愛情、友誼的奔放情感,使這部作品不僅是歌德的代表作,也是整個狂飆突進時期的代表作!
然而,歌德的另一部作品《浮士德》,卻是蘊含著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提供了對人生,對生活的許多深邃見解。德國的文學常探索人生的意義和追求生活的理想。這與法國文學反映「激烈對抗」與「社會不公」的《雙城記》、《悲慘世界》不同,是轉向「個人」尋求生命的獨到見解和推進力量的「自我問答」和「自我對話」...... 以《浮士德》為例,浮士德博士是為了追求知識和權力,向魔鬼作出交易,出賣了自己的靈魂。其實,這正像是歌德自己在提問:「人究竟應該在這有限的生命中追求什麼,什麼才是人生的真正價值呢?」而只要一直追問下去,就不會有「停止」的一天,靈魂也不會有「終止」的一天!或許,《浮士德》正是要告訴世人:「人生的目的,正是在經歷了愛欲、歡樂、痛苦、神遊等各個階段和變化,最終才會領悟這都是生命的必經與意義......」
歌德把德國文學,帶上了世界舞台。其作品刻畫出人的「有限性」與「共時性」。發人省思的「人生課題探討」,由《少年維特的煩惱》帶出狂暴的反動,到《浮士德》的「在深處之深處統含生命」。最終,醒悟的浮士德終於走向光明,預期到人類未來的生活方式,以及共同努力的喜悅,而感到最崇高的幸福!無獨有偶,在台灣也有這麼一位細膩刻畫人物,將台灣文學抬升到國際舞台的偉大作家,葉石濤。與歌德一樣,其用深刻的生命體認,書寫生命。
葉石濤(1925年~2008年)是踏在台灣土地上,堅持與人民站在一起,覓取更佳的民主、自由的生活者。《沒有土地,哪有文學》一書道出了他的作品是根植於生活的。葉石濤曾說過:「我這一輩子立志要為建立台灣文學而奮鬥,這種堅定的信念,使得我脫離了名利之爭,只寫我願意寫的東西。」或許,礙於語言的關係,葉石濤的文字無法即刻傳遍全世界。然而,其為少數經歷過從日文到中文書寫的艱辛歷程,並且持續創作不懈的作家!他一生,在白色恐怖時期坐過三年黑牢,促使葉石濤決心編纂《台灣文學史綱》,為後世建構戰後台灣文學最重要的理論基礎。這讓台灣文學,有了新的篇章與「被看見」的一天!
在葉石濤的作品《媽祖祭》,以民俗和日常的視角,向文學之路邁出了第一步。《林君寄來的信》則是第一篇發表的作品!不過,太平洋戰爭(二次世界大戰)改該變了許多事情,最明顯的就是「語言」。許多用日文書寫的作家,在面臨政權轉換下,喪失了「發語權」。這同時也讓眾多台灣經典的文學作品佚失了、毀壞了...... 想必,葉石濤一定是深深感受到這股「悲戚」與「遺憾」,讓他奮力地想要為「台灣文學」,留下些什麼?帶來些什麼吧!
因此,葉石濤畢生寫作不輟,源源寫出《葫蘆巷春夢》、《羅桑榮和四個女人》、《獄中記》、《紅鞋子》、《西拉雅末裔潘銀花》等等作品。不僅如此,他更是大力提攜後進,以在高雄市蓮池潭畔文學步道基石上的名言:「台灣作家必須敞開心胸,開拓更大更多的台灣時空!」最讓人能感受到其文學視野的宏偉壯闊,以及內心強大的抱負和使命。恰如其在《西拉雅末裔潘銀花》中所塑造的潘銀花,不再是屈從環境的「傳統女性」,反而是克服環境的「大地之母」。並且,這位人物不是在一個虛無飄渺的地方,葉石濤清楚地說明潘銀花住在台南新市一帶,是西拉雅族人!這些設定彷彿重現戰前戰後台灣那段歷史與生活的樣貌,使台灣史在他的小說中復活過來。穿透力的文字,一幕幕地衝擊著我們的感官,像是要帶著我們親眼目睹潘銀花的一生......
今日,葉石濤的作品,像是《台灣文學史綱》、《葫蘆巷春夢》等等,已經翻譯為英文、日文、馬來西亞文、越南文,成為走向國際的主力!讓台灣的「文化特色」、「生命價值」,傳遞到世界的每一處。我想,這是葉石濤與台灣文學,最耀眼的時刻了!
從歌德到葉石濤看躍上世界舞台的文學力量,可以發現:「文學家只有在寫出內心最真實的想法與樣態之時,才能持續讓人動容!歌德與葉石濤,一人為了求得生命的真理而動筆不止;另一人則欲做文學之鬼不願停歇。他們都寫到了八十多歲。縱使嘗盡了榮耀,卻也不停地深耕文壇、寄情筆墨。相信,必是如此,才能耀眼奪目!」願,在這個文學式微的年代裡,我們能乘著巨人的肩膀,望向天際。
作者:黃宗玄
1989年生於台南,是聽著羅賓漢故事長大的孩子,兼具理性與感性的加成,帶著牡羊座不服輸的意志。大學時代開啟對寫作的熱愛,藉由寫作來剖析人生。畢業後在故鄉擔任物理治療師,透過近距離接觸患者來描繪生命的體悟。受吳晟老師影響,矢志「在文壇上守護土地」。運用文字記錄被漠視的聲音、被遺忘的過去,以及最珍貴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