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取自:Pixabay |
台南,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她是台灣的起點,也是「台灣」之名的起源。
今年,適逢台南四百年。起算點是由台南進入世界中心的1624年開始,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一鯤鯓的安平,設立了對中貿易據點。
1624這個時間點,事實上會讓人有點費解。畢竟,台灣的歷史可不只四百年。用台南四百年,似乎有點截去了台灣更古老的過去,那段更加神秘的年代;那段由考古發掘的更多、更多,隱而未顯的寶藏!
然而,在我們還不明白更過去的事情時,1624年,的確是將台灣,帶上國際舞台的轉捩點。這一年,從遠洋來的荷蘭東印度公司,選定了離台灣本島有段距離的凸起沙丘,建造了聚集的市鎮跟稜堡狀的熱蘭遮城。
來來往往的大艘船艦,停泊在安平外海。這時候的安平,叫作「大員」,是台灣最初的名字。而要通往台灣本島,需要換小船,穿過台江(現今的安南區),划著、划著,接近今日的西門路,以停靠上岸。
這成了貨物輸入跟輸出的唯一途徑。不是鐵路,不是公路,而是船運。1624的台南,像極了威尼斯。有趣的是,大概就是荷蘭這樣的「低地國」,才建造得出這樣的低地城吧!Zeelandia,恰巧就是熱蘭遮城的原名。
富有商業頭腦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一方面引進中國籍“移工”,來增加墾殖,來解決糧食生產問題。也看到台灣本島滿坑滿谷的梅花鹿,讓鹿皮成為外銷的主力!加上,從中國取得的生絲跟瓷器。這樣的1624年,是台灣進入國際經貿世界的關鍵時刻。也是台灣遭遇變革的時代。
這個時代,打破了西拉雅族的平靜生活。來自歐洲的槍炮與火力,使西拉雅人被迫改變生活方式。而中國移工的進入,無形中進入了資源搶奪的時刻。宛如西部拓荒史一樣,西部牛仔跟印地安人們的爭奪、殺戮,時有見聞,也時有輸贏。
荷蘭人留下了特殊的「新港語」,為西拉雅人的語言,寫下了歷史的重要紀錄。事實上,講荷蘭人並不太對。荷蘭東印度公司,裡頭有許多歐洲各國成員,像是德國、法國、英國、北歐等等…… 他們有些是冒險家;有些是罪犯。而商業營運的目標,是要將遠東的特殊物資例如:香料、肉桂、生絲、瓷器、鹿皮、茶,都帶回歐洲。
這個過程,足以凸顯亞洲的「重要戰略物資」,一直都是西方,會奔赴而來的重要原因。恰似現今的台灣半導體晶片,已經主宰世界將近90%的生產。這讓四百年後的台灣,有種跟1624年,似曾相似的感覺!
在四百年來的故事裡頭,1624年不是個結束,反而像是給身處在2024年的我們,一個重新“凝望”台灣的契機。而台灣,實際是從「台南」開始。台南,更是由「大員」起頭,在一鯤鯓上的「安平」沙丘。隆起了千百回的世紀凝望!凝望當時的人們,正在思考著什麼呢?思考著一個大世界的開展,思考著在神秘與虛幻的國度中,有個神奇的地方,它在台南,它叫作台灣!
台南學,會是踏溯台南的重要指標,也是秉持著1624年以來,開拓與開放的世界精神,看見台灣的關鍵!所謂,「越在地;越國際」。當國人習慣出國,享受世界美景之時;我很慶幸,我身在台南,在台南,看見世界!
(未完,待續…… )
作者:黃宗玄
1989年生於台南市,從小是聽著羅賓漢故事長大的孩子,兼具理性與感性的加成,牡羊座的性格下帶著不服輸的意志
將人生定義為一場不斷追尋的過程,透過此過程睜開眼認識世界。在二零零八年的野草莓學運中,開始關心社會議題,並深記著一句話:「肉體或許受限制;心靈卻要很自由」
大學時代開啟對寫作的熱愛,藉由寫作來剖析人生。畢業後在故鄉擔任物理治療師的工作,透過近距離接觸患者來描繪生命的體悟
受吳晟老師影響,矢志「在文壇上守護土地」。運用文字記錄被漠視的聲音、被遺忘的過去,以及最珍貴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