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天皇(1873),圖片出自:https://origins.osu.edu/read/japans-meiji-restoration?language_content_entity=en |
明治維新是日本幕末時代之後,走向新舞台的歷史篇章。當時,在承受外在的威脅跟各方勢力的入侵之下,日本非但沒有像同時期的清國一樣,亂成一團,或是閉眼不聞。
相反地,在各個邦聯(藩)之間,有的憂心未來,有的各自提出方法,期盼能夠將廢弛的日本,重新團結起來。像是長州藩的下級武士跟浪人就以“尊王攘夷”作為訴求,展開狂熱的反抗運動。結果,在發現到,“攘夷”的困境之後,轉向“倒幕”以建立一個,新而強的日本。
另一方面,薩摩藩在西鄉隆盛的帶領之下,則是認為“公武合體”,不再由武家政權的幕府掌管整個國政,才有辦法重新整備國家,以因應外來的變局。他們最終也成為了“倒幕派”,以“大政奉還”當作訴求,來要求德川幕府將軍,交出政權,歸還天皇。
最終,長州藩跟薩摩藩在土佐藩的坂本龍馬協調之下,達成了聯盟,而跟幕府對上了。最終,在武力的兩方對壘之下,倒幕成功,德川慶喜將軍走下了歷史舞台,真正讓日本回到了以天皇為中心,而超越狹隘鄉黨意識、諸藩範圍的日本國。
當面對時代的變局,到底是要倒回去過去,持續內部爭論、征伐不休;還是要面對太平洋彼岸,走向世界呢?這是在約兩百年前,日本明治維新的歷史命題,而今日,更像是台灣在面對國會三黨不過半的情況下,非常貼切的路線命題。
如果說,當年的日本諸藩的武士們,看到了現代化的美國黑船,感受到生命的震撼,而欲謀求改變時,捐棄成見,成為各方勢力能夠共同前進的關鍵。
長州藩跟薩摩藩過去有著歷史的恩怨情仇,卻能為了整個國家,放下矛盾。想必,這就是最大的智慧吧!如果說,日本的明治維新,是透過由下而上的集體意志,還有在困局中,看見“希望”。那麼,“危機”就會變成一種“轉機”。唯有,在危機中看見轉機的人,才能拋開過往,走向光明!
所以,當台灣人,感受到來自世界的動盪和不穩定時,“團結”自身跟內部,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對比過往的清國,雖然有自強運動、維新變法、立憲運動,卻一直無法拋開過往的習氣、成見跟權力,讓變革都成為曇花一現,甚是可惜!
然而,握有這個變革的關鍵,從明治維新看來,並非是上層階級,而是由下層武士開始。可見,“民智”是非常重要的。假若民意的趨向,能推動整個國家,走向太平洋,走向未來,那麼我們,將會更加具有力量跟勇氣和愛!期盼,新的台灣,能從效法明治維新的“初心”開始,看向真實。
作者:黃宗玄
1989年生於台南市,從小是聽著羅賓漢故事長大的孩子,兼具理性與感性的加成,牡羊座的性格下帶著不服輸的意志
將人生定義為一場不斷追尋的過程,透過此過程睜開眼認識世界。在二零零八年的野草莓學運中,開始關心社會議題,並深記著一句話:「肉體或許受限制;心靈卻要很自由」
大學時代開啟對寫作的熱愛,藉由寫作來剖析人生。畢業後在故鄉擔任物理治療師的工作,透過近距離接觸患者來描繪生命的體悟
受吳晟老師影響,矢志「在文壇上守護土地」。運用文字記錄被漠視的聲音、被遺忘的過去,以及最珍貴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