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通膨到底是日本所為?還是中國殖民體系在臺灣的作為?
by 莫羽静與她的墨水故事

截自公視YouTube

當然黨國餘孽會認為是前者,台派會認為是後者,實際上是兩者都有,但兩者的差距是非常極端的龐大,那有沒有一個具體的數據,可以一翻兩瞪眼呢? 有。


1946年,在台灣主權仍屬於日本的時代,中華民國依盟軍命令在台接受日本政權投降,開始對台行使戰時代管治權,等待終戰處置時,當時依據降伏文書和先前的各種宣言,在舊金山和約未問世的時代,不管是中國政權還是臺灣民間,在那個時代,都誤以為未來,臺灣會回歸成為中國的一部分。


所以就有了一個政策,希望能把台灣的知識青年中國化,推動了台籍大學生或高中應屆畢業生,前往中國留學。


這個政策是採取食宿旅全包,另外再給予每月薪資的方案,所以吸引了很多人報考公費生考試,這筆薪資是一個月2000舊台幣。


其中甚至包含了一名二二八反抗戰爭的領導者,也就是顏再策,這個名字可能有人聽過,但可能不清楚他在二二八時擔任什麼角色,實際上,他應該才是雄中自衛隊真正的領導者或者說顧問型的導師成員。


那年他準備升大三,是少數具備日、英、中、台四語能力的資優生,是他負責雄中自衛隊與中國軍隊之間的翻譯與斡旋,最終他在談判過程中,遭到中國軍隊射殺,也是雄中自衛隊中,除了玉碎小組以外,唯一的死者,在台籍公費生的資料裡,留下了考取卻沒有報到的紀錄,他沒有在四月報到出發的原因,就是二二八反抗戰爭中殉台而逝。


終戰前夕,大學生擔任國中教師的薪資,大約是50元舊台幣,舊台幣與日幣是採取1比1兌換的銀本位,中國銀元兌日幣大約在2:1,這沒有很精準,只是給大家有一個初步輪廓的參考。


在1947年同等資歷的公費留學薪資則是2000元舊台幣,也就是說在1945年左右到1946年之間,戰後通膨大約是40倍,這部分可以直接看做是日本戰敗導致的問題,那在中國政權代管臺灣地區後到底通膨了多少?


根據相關文獻1946年到1949年中國流亡政府轉進來台,這段期間又相對於1946年通膨了175倍,是的,是日本戰後通膨的再175倍。


後面相信大家看到其他相關科系專家,能拿出更多更精準的數據,甚至還不用討論到1950年代之後,4萬換1元的通膨有多巨大。


光中國流亡政府轉進來台之前,光中國政權在台行使治權後,1年的掏空就已經造成日本戰後通膨的175倍,這種龐大的差距,你要賴給日本戰後通膨,顯然是完全說不過去。


然後現在還透過祭止兀、張亞中、張若彤這些黨國餘孽,試圖透過出版,清洗臺灣歷史書籍文獻的史觀認知,這跟公投一樣,都是刻意透過不正確的訊息,在誤導臺灣人。


政二代、黑二代、為富不仁二代,這樣惡劣惡質的身分,被黃國昌輕描淡寫成「有禮貌的草包孩子」,說黃國昌是中共同路人都是客氣了,這些人在做的事情都是一模一樣,顏寬恆跟林靜儀,明顯天差地遠的人設對比,卻可以被林于凱說成兩個一樣爛,為什麼要選一個?


你對這些清洗認知的事情很憤恨嗎?那麻煩你出來投票


公投四個不同意,中二區補選票投林靜儀,只有投票才能改變。


感謝作者授權《報臺》轉載,原文請參考莫羽静與她的墨水故事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