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智庫20週年:台灣身在世界浪潮之上 如何趁勢而起取得國際地位?

截自思想坦克臉書


〔編輯/林丹源〕台灣智庫本週二(23)舉辦20週年論壇——2032國家新願景 跨時代對話,當天第二場論壇主題為新時代與新世代的智庫角色與責任,邀請到《今周刊》發行人梁永煌擔任主持人,開場便點出目前台灣內外環境的改變,讓智庫的議題轉換成為這個時代的重點,與談人請到顧忠華、柯承恩、張建一、吳介民、沈伯洋,一同對智庫角色與責任提出自身見解。


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創會理事長顧忠華,提及美中新冷戰,從習近平跟拜登會議之後雙方關係沒有特別改善來看,美中很有可能會走進新冷戰,而智庫的角色要思考的是「戰略」不是「戰術」,如針對中國的共同富裕等政策要如何出招。新世代從社會學的角度看,需要和以前做區別,尤其台灣世代現在變很快,2014年有太陽花世代,到現在又有新一批的年輕人,他提醒大家要一起思考和新的年輕世代要怎麼溝通。


前瞻社社長柯承恩,則從人體觀點開始探討,我們的大腦大約是1.5公斤,消耗20%能量,而智庫就是社會的大腦,沒有經過思考的行動會亂掉,也不能只有行動不思考。他點出民主國家因為政黨會替換,但是整體的政策方向不能換,台灣的社會比較忽略思考,講究行動,而花在「動腦筋」的錢很少。他打趣的說投資智庫就是投資「自己」,因為智庫等於只要幾個人有腦袋瓜就可以了。回到現今的國際情勢,他認為連日本、澳洲都要選邊站的話,台灣很難置身事外。今天對於台灣來說是新的機會,因為國際開始重視你,結語也提醒眾人,未來不是用腳走的,是用「創造」的。


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張建一很羨慕台灣智庫的討論機制,能夠包容不同的聲音,每個人無論位階都能提出自己的看法,而台灣經濟研究院從1976年成立到現在,都是純民間的機構,台經院是透明的,也就是說看誰執政,他們的客戶就是誰,但是因為政府是客戶,所以透過專業支持,台經院也提出過很多的計畫,如同「綠色矽島」、5+2等等,現在針對台灣的投資越來越多,但是對的政策需要一直提醒政府,智庫需要有自己的良知,雖然不會賺錢,但會發揮政治影響力,目標也要協助台灣提升公民意識。


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吳介民則從社會觀點來提出智庫議題的討論,他認為台灣經歷三次的政黨輪替,我們可以很有信心說台灣是一個民主國家,但是民主也有弱點,顯然擁有「選舉」也可能是弱勢,因為國家政策很容易進入選舉週期的牽絆,而失去連貫性。由於選出來的人可能需要妥協,舉例來說面對中國的壓力,執政者會不會被影響,他也提醒台灣目前看不到主要政策的討論,如徵兵制等等,智庫的重點就是需要超越選舉週期。


吳介民也回顧2018民粹政治興起,加上中國的認知戰,後來的台灣公民陣線成立,假如沒有這樣的民間團體去說服政府2019年對香港人道救援,可能不會進行得那麼快。目前台灣進入新地緣政治的變動,台灣會擁有更多機會,更要進一步獲得國際認知跟地位,他也呼籲蔡政府,可以將政策問題先提出來公共討論,不要被不負責任的在野黨提出公投、亂帶風向。


最後台灣民主實驗室理事長沈伯洋表示,智庫能把學者的知識放大、加以運用,國外智庫能提供比學術研究更多的資源,才能吸收到更多的人才。而社會運動也會帶起公民團體的募款,像公民1985行動聯盟,是因為洪仲丘案當時才募款到比較多錢。他也感嘆到台灣現在的在野黨,其實他們只要把民間團體的東西pick up,就可以運用自身力量發動政治動員,但現在很奇怪,在野黨沒有做這種事。而現在台灣團體間的分野很不清楚,會影響到後續的台灣知識生產,現在台灣變重要是因為中國變重要,我們要思考,如果沒有這個狀況,台灣該怎麼辦?要怎麼跟國外溝通,其他國家是遇到產業被中國滲透,才會開始在意中國議題,開始進行相關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