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回看台灣— 日本國會眾院大選結果,能為面臨公投及2022年地方大選的民進黨帶來什麼啟示?
by 吳哲文

村井英樹與岸田文雄。截自維基百科共享資源

10月31日舉行的日本第49屆國會眾議院(以下簡稱眾院)大選,結果超乎選前多數媒體及觀察者的意料。


執政聯盟中,在解散前擁有276席,一般認為本次大選恐怕無法避免席次大幅衰退、連岸田文雄首相都以「能不能拿下單獨過半所需的233席」作為勝敗判斷標準的自由民主黨(以下簡稱自民黨),在日本時間當天晚間8點後的開票上演大驚奇,不僅確保233席過半線,最後更保住穩定控制國會眾院各委員會及議程所需的261席穩定多數,以較解散前減少15席作收;而執政聯盟友黨公明黨在解散前有29席、選後小增為32席,因此執政聯盟仍囊括眾院465席中的293席,岸田首相也得以繼續領導日本內閣。


在野各黨則悲喜不一。


在野第一大黨—左派的「立憲民主黨」(以下簡稱立民黨),該黨代表枝野幸男等黨內高層,眼見自民黨政府這一年多面臨武漢肺炎疫情衝擊,防疫措施不無可議、疫情反覆,連帶導致經濟凋敝、民生慘淡,為因應多波疫情而發布多次緊急事態宣言,也已經造成社會出現防疫疲勞集體心裡,正是實現政黨輪替的好機會,因此立民黨遂號召同屬在野、政治光譜也相近的國民民主黨、社會民主黨(以下簡稱社民黨)、日本共產黨(以下簡稱日共)及令和新選組等政黨,團結在「野黨共闘」的旗幟下,在全國289個單一選區中的213個整合出單一的在野左派候選人,以試圖與執政聯盟候選人展開1對1對決,其中尤以日共態度最為積極。


詎料,以立民黨與日共為主力的野黨共闘,竟然收到嚴重的反效果,解散前立民黨共有109席、選後席次不增反減為96席,日共也從解散前的12席萎縮為10席,反觀對野黨共闘態度不冷不熱的國民民主黨解散前8席、選後增加為11席,社民黨維持1席,而左翼小黨令和新選組則從解散前1席成長為選後3席。


而本次選舉的最大贏家,當屬以大阪府作為該黨發源地兼核心支持層所在的政黨「日本維新會」(以下簡稱維新會)。


由於過去幾年一度經歷嚴重內紛及分裂重組,導致維新會在解散前僅有11席,但維新會本次大選表現頗佳,不僅囊括大阪府19個單一選區中的15席、加上兵庫縣第6選區的1席,一共奪得16個單一選區議席;維新會同時也在全國11個政黨比例代表區頗有斬獲,全國總得票數自上屆338萬票成長為本屆的805萬票,並在其中10個政黨比例代表區拿下包含近畿10席在內的25席,共計獲得41個議席、席次數暴增為解散前的近4倍。 



為什麼日本本次國會眾院大選,最後竟然會有如此出乎意料的結局?而這樣的結局與其成因,又能為民進黨在今明二年所即將面臨的公投及地方大選的挑戰,帶來什麼樣的啟示?這是筆者在下文所要處理的問題。


自民黨在大選前三個月內的狀況可以說一度相當糟糕。


日本自去年1月16日出現首起武漢肺炎病例以後、直到今年10月初以前,曾經經歷多波疫情,尤其是去年冬季到今年年初以來疫情益加劇烈,全國染疫人數由去年12月21日的突破20萬人,歷經Delta變種株多度大流行,到今年9月1日全國染疫人數已經突破150萬人大關。


面對如此兇猛的疫情,安倍首相原訂「2020年順利辦完東京奧運與帕運、2021年完成修憲工作後,隨著總裁任期屆滿光榮退休」的計畫遭到影響,甚至更因為工作量大增導致潰瘍性大腸炎宿疾復發、體力無法繼續支撐公務,被迫於2020年8月底宣佈辭職;而為了因應安倍首相辭職所遺留下來的1年黨總裁任期所舉行的黨總裁補選,在黨內多數派系支持下,由安倍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獲選為新的黨總裁、並獲國會2院指名出任內閣總理大臣。


但菅首相上任後依然必須收拾疫情帶來的殘局。


面對多波疫情衝擊,菅內閣只能繼去年2020年4月初~5月底後,在今年2021年1月中到3月底、4月底到6月底,以及稍早的7月中至10月初,接連發動第2~4波的緊急事態宣言,並在今年4月針對不同都道府縣轄下的不同地方自治體,視疫情狀況發布所謂的「(疫情)蔓延防止等重點措施」,接二連三、幾乎沒有多少喘息空間的多波緊急事態宣言,已經造成日本國內社會普遍產生防疫疲勞的心理,並很難不因此對政府的防疫作為感到不滿,這是自民黨政府在選前所面臨的一大不利之處。


進入今年以後持續多波反覆的疫情,連帶對日本社會經濟及各種大型活動等各方面造成衝擊。菅內閣一邊蹈襲安倍內閣時代擴張財政支出路線,繼安倍內閣在去年4月30日及6月12日2度通過追加預算的步調,也在今年年初1月28日通過第3度追加預算,使日本政府因應疫情的追加預算總額來到77兆日圓;同時也在Delta變種株來勢洶洶與國民的不滿聲浪下,硬著頭皮在今年7月23日至8月8日期間辦完東京奧運;並在自民黨近期的其中一位政治明星級人物—河野太郎出掌菅內閣行政規制改革及疫苗事務擔綱大臣後,於今年2月中旬起開始為日本國民提供疫苗施打作業,至今施打總劑數已逾1.9億劑,日本全國的2劑施打人口覆蓋率也業已達到將近73%的程度。


除了因應疫情以外,菅內閣也並非完全毫無政績可言,例如減少繁複的紙本文書及用印作業、以及敦促各大行動通訊業者降低通訊資費,這些也都在為疫情期間電子通訊的增加、以及未來疫情結束後的社會進一步數位化作準備。


但菅首相在黨總裁任期即將屆滿前仍不免遭到挫折,其一來自於自民黨在8月22日橫濱市長選舉的敗選,其二來自於黨內對菅首相內部人事調整、眾院大選及總裁改選的時間點等等規劃的反彈,後者更成為壓垮菅首相黨總裁連任之路的最後一根稻草。


橫濱市作為全國47都道府縣轄下最大的單一城市兼政令指定都市、人口達到370多萬之鉅,市長選舉又剛好在國會眾院大選預定選舉日的2個多月之前,因此具有前哨戰的意義。但保守陣營此時卻在是否引進包含賭場在內的複合式渡假設施(簡稱IR)的問題上發生分裂,先前多度獲得自民黨奧援、準備競選連任的無黨籍市長林文子贊成引進IR,但身兼菅內閣要職國家公安委員長及自民黨神奈川縣連會長(地位約相當於台灣的政黨縣市黨部主委)的小此木八郎,則反對橫濱引進IR、且也執意出馬角逐橫濱市長,最後被立民黨推薦、並獲日共及社民黨支持的前橫濱市立大學醫學部教授山中竹春漁翁得利,導致橫濱執政權變天。這次的橫濱市長選舉結果被視為是對自民黨及菅內閣的一次打擊,各界因此普遍認為「自民黨在國會眾院大選恐將重挫,席次將減少達40~50席或甚至更多」,同時也被立民黨視為是眾院大選前哨戰的勝利,增強立民黨黨代表枝野幸男推動「野黨共闘」計畫以完遂政黨輪替的決意。


面對橫濱市長敗選,菅首相原本還有意角逐黨總裁連任,並在8月底將日程規劃浮出檯面,9月中解散國會眾院、延後黨總裁選舉,9月30日實施包含二階俊博幹事長在內黨內所有要職的全面人事革新以重振人心,但此一方案遭到黨內反彈,菅首相先是在9月1日改口「眾院改選無涉黨總裁延任」,次日向安倍及麻生2位前首相求援、希望2人支持他的日程規劃及人事調整方案卻未果,最後只能在9月3日黯然宣佈放棄黨總裁連任。


而自民黨整體面對以上的遠近不利之處,是怎樣將局勢扭轉過來、並在大選反敗為勝的呢?


首先,自民黨並未如同先前推戴菅義偉出任黨總裁般,透過派系政治在總裁選舉前決定好未來走向,而是透過黨總裁選舉的良性競爭方式,重新凝聚黨的共識、並透過多人角逐黨總裁的方式吸引社會注目。


曾任安倍內閣外相達4年7個多月之久及黨四大要職之一—政務調查會長(以下簡稱政調會長)的岸田文雄,在8月26日率先宣佈將出馬角逐黨總裁,並成為菅首相放棄角逐連任後的最有力人選之一,接著獲得安倍前首相支持的前安倍內閣總務大臣高市早苗也在9月8日宣佈出馬;曾任安倍內閣外務及防衛大臣的河野太郎躊躇再三,在確定獲得前防衛大臣石破茂為首的石破派及小泉進次郎環境大臣支持後,也於9月10日正式參戰;最後則是獲得二階派一定程度暗助以湊齊20名推薦人的前內閣府少子化等特命大臣野田聖子,在9月16日也表明參選意志,於是4名候選人正式到齊。


9月17日4人相繼正式登記後,在為期11天的總裁競選過程中,岸田文雄一掃過去欠缺魄力的印象,在中國等議題方面展現出較過去強硬的色彩;高市早苗則儼然成為保守派新星,在安保及經濟復甦等議題以堅定的立場迅速獲得網路場域的高人氣。不過河野太郎則有些失常,首先,他為了獲得都道府縣黨員票的支持而與被視為黨內孤鳥的石破茂聯手,加上小泉環境相所組成的小石河聯合被視為是黨內邊緣人集合體,再者,河野太郎過去關於核能發電存廢立場的言行軌跡也在網路上廣為流傳,並成為河野言行搖擺的例證,加上他在競選過程中所拋出「以內閣為中心推動政務」的「以政領黨」構想,遭到國會參眾2院黨籍國會議員—尤其是投身於政務調查會各部會、致力於推動各項立法修法的議員們—的強烈反彈,以及擔任菅內閣疫苗事務擔綱大臣期間叱責事務官的疑似「權力騷擾」錄音檔遭流出,這些都為他的敗選種下禍端。而野田聖子在沒有二階派以外派閥奧援的情況下,只能透過增加媒體曝光率的方式來維持聲勢。


在岸田陣營與高市陣營就「圍堵河野太郎」此一目標達成共識,並形成「誰在第一輪投票進入前兩名的二輪決選圈,另一方就在第二輪投票全力支持他」的類戰略同盟默契後,出錯連連的河野的敗局也就因此確定。9月29日總裁選舉投票,第一輪河野在獲得169張黨員黨友票的大力支援下,獲得共計255張的黨代表票,與僅較河野多獲1票的岸田2人進入第二輪,第二輪投票由於黨員黨友票由與當時國會2院議員同數的382張節縮為47個都道府縣黨部各1張的緣故,獲得石破茂在黨員黨友票大力支持的河野優勢在此遭到壓縮,結果重演2012年自民黨總裁選舉石破茂在第二輪被安倍前首相擊敗的歷史,岸田文雄獲得包含249張國會2院議員票在內的257票、河野太郎獲得包含131張國會2院議員票及39張都道府縣黨部票在內的170票,由岸田文雄當選新任黨總裁,任期3年。


自民黨在這次的黨總裁選舉中,成功透過多人參選及政策論辯等等的方式凝聚社會關注、重新聚集部份支持層;反觀台灣執政的民進黨,在面對2022年地方大選的此時,卻有迴避民主程序及公開競爭的傾向。


根據目前最新消息顯示,六都及六都以外的非執政縣市,候選人均將由黨主席作最後定奪,六都除了台南高雄2市徵召現任市長競選連任以外,北北中桃由黨主席直接徵召人選出馬,是不是一定就能比當地基層透過全民調初選的方式所產生的候選人更能獲得當地基層支持、並能展現更強大的爆發力都已經很有疑問,同時也跟民進黨在1994年台北市長初選的長扁之爭、以及1997年台北縣長黨內提名時的盧修一對蘇貞昌等事例所展現的傳統—亦即「初選過程再怎麼激烈,最後還是會一致支持經過初選程序所產生的候選人」—有相當程度的背離,是好是壞仍有待觀察。



岸田文雄於9月29日當選黨總裁後,也旋即在10月4日由國會眾參2院相繼表決通過、獲得指名出任第100任日本國內閣總理大臣,在第一次岸田內閣組成完畢後,旋即於10月14日宣佈解散第48屆國會眾院、並於10月19日公告將於10月31日舉行第49屆國會眾院大選。


本次國會眾院大選中,自民黨在天時方面獲得一定的助力,因為日本國內狂飆的武漢肺炎Delta變種株疫情,在進入10月後有加速緩和的趨勢,由今年稍早的每日新增上萬人染疫大幅縮減到每日上百例至數百例之間(不計10月底的單日校正回歸4000例),7日移動平均值也持續向下移動,代表日本國內疫情已經在顯著消退。


疫情的大幅緩和、以及防疫措施的陸續放寬,讓日本社會集體心裡先前產生的防疫疲勞出現顯著消退、長期忍受防疫措施的不滿感也隨之大量消散;而對於熱衷於野黨共闘的立民黨及日共等在野黨來說,他們也無法複製8月底橫濱市長選舉時藉由山中竹春的醫學部教授資歷打出防疫牌的模式。


再者,自民黨在競選過程中,相較於立民黨及日共等在野政黨支票滿天飛,卻對日本當前所面對的幾大問題—例如武漢肺炎疫情善後、因中朝俄等鄰近潛在不友善國家的軍事挑釁舉動而益加明顯的安保問題,以及如何重新創造經濟成長動能等等—都無法提出令人信服的解決方案的情況,自民黨的政策規劃能力及說服力明顯較佳,例如岸田首相針對先前安倍內閣時代重發展輕分配的流弊,提出要建構「成長與分配並重的新型態資本主義」概念,面對日益嚴峻的安保問題,則提出防衛預算逐步追加至年GDP的2%,投注在各種新型飛彈、戰機等兵器及電磁、太空等新領域的新方案。


同時,自民黨即便一度局勢不利、仍在為可能不會單獨過半的情況惶惶不安時,岸田首相、安倍前首相及高市政調會長(高市前總務相於總裁選後,獲得岸田黨總裁任命出掌政調會)等人也展現絕不放棄的意志,適時扮演母雞帶小雞的角色,尤其是高市政調會長站台助講行程之密集,堪稱近年來自民黨女性政治要角的罕見案例。


坦白說,相較於日本的自民黨,民進黨政府在公投與選舉中明顯有更多的政績牌可以打,即便一度發生本土疫情,台灣的武漢肺炎防疫績效幾乎可以堪稱是世界各國及政治實體的最前段班,經濟除了受到先前本土疫情及近期通膨影響以外,相較於其他先進經濟體更是幾乎毫髮無傷,而且民進黨政府經過2度執政的歷練,在不涉及環保等「進步」議題的政策領域上,表現也明顯優於在野的中國國民黨、時代力量及台灣民眾黨三黨,但民進黨政府卻在宣傳上欠缺如同日本自民黨面對本次大選時「絕不放棄」的氣魄與意志,黨的文宣及網路輿情機器不僅為政策辯護蒼白無力,面對中國與其在台各路協力者的假消息及輿論風向戰更是宛如爛泥,雖然最近為了因應下個月的4項議題公投有開始回神的現象,原本延宕的全台說明會開始動起來、也陸續有黨公職等深入基層街頭宣講,但仍然需要更大力度的急起直追,並針對不同族群客製化不同的文宣,在宣傳策略上更加優化。


10月31日選舉當天,原本自民黨黨內直到當天下午都還抱持「這回很有可能會喪失大量席次,也許會跟1998年國會參議院大選一樣慘敗」的氣氛,甚至選舉結束後旋即公佈的出口民調也認為「自民黨能否過半仍未定」「立民黨將大有斬獲」,但隨著選舉開票的進行,黨內的不安空氣逐漸消散,因為立民黨與日共的野黨共闘成效遠遠不如預期,只拿下213席(一說是217席,本說存參)中的62席,剩下的151席都由自民黨、公明黨及維新會等政黨瓜分,其中有31席係在1萬票的差距內由自民黨拿下,就是這31席決定自民黨從過半邊緣的不安狀況一舉回升到能夠單獨維持國會眾院穩定多數的程度。


日本自民黨在這次大選結果所展現的基層組織的韌性,正是現在台灣的民進黨所需要學習的,過去民進黨政府有一段時期過份偏重於進步議題、忽略基層經營及與核心支持層的溝通,這無疑是從公投宣傳起就應該大力避免的問題,因為在空氣票之外,最能幫助政黨穩固住局勢與基本盤的,終究還是基層黨組織的經營,在投票率低落(本次日本國會眾院大選的投票率約為55.93%)、空氣票催不太出來的情況下,基層黨組織票的重要性益加明顯。


最後要談的是選後的教訓。


岸田首相在選後也深知民意如流水的道理、以及必須盡快拿出政策作為的重要性,所以預計會在11月10日組成新的第二次岸田內閣,並在本月月中推出新的經濟及景氣提振對策,同時微調部份黨內人事,將黨幹事長由史無前例在單一選區中落敗、僅在比例代表席次中復活的甘利明換成原任外相的茂木敏充;不過岸田首相在人事上差點走錯一步,大概是原本的人事傳聞—具有親中傾向、現任日中友好議員聯盟會長的林正芳可能接任外相—遭致保守派言論人為首的各界強烈批判的緣故,所以最後岸田首相決定先自己兼任,算是暫時在這個問題上止血。


相較於此,民進黨政府在2020年獲得總統大選的空前勝利後,則有明顯鬆弛的傾向,黨內部份要職的人事、議題優先順序的選擇(重進步議題、輕防堵中國統戰相關法制)及對假消息資訊戰的反制力道都大不如2020年選前,而且也沒有看到立委政黨票遭到時代力量及台灣民眾黨等在野黨瓜分的危機,很顯然民進黨政府在重新意識到今年年底公投的重要性並開始回神以前,並沒有意識到民意如流水等等的重要性。這也是民進黨政府必須重新補修的學分。



關於日本本次大選的結果所能為台灣政治帶來的啟示,筆者能談的點不僅僅只是在執政黨民進黨這邊而已,在在野黨與第三勢力方面也有頗多可談之處,不過因為本文篇幅已經有點爆表的關係,所以這裡先暫時割愛,筆者將找機會另外說明。


作者:吳哲文


普通上班族、兼業國內外事務觀察者及相關議題泛用寫手,有感於台灣欠缺奠基於台灣本土保守主義立場的政經評論,因此興起動筆成文的念頭,投身到政治及國際事務等評論的領域,過著多樣的斜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