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科創板仍處於泡沫化風險
by 吳奕軍

 



馬雲所領軍的螞蟻集團,原訂11月5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的鴻圖被中共當局臨時叫停,使得開市交易剛滿一年的科創板的泡沫化問題,再度引起關注。


起因中國經濟放緩與貿易戰


全名上海證券交易所科技創新板塊的科創板(SSE STAR MARKET),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18年11月5日在首屆中國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親自提出。


市場分析人士認為,科創板是中國為因應近年不斷下行的經濟,以及美中貿易戰壓力,希望引進外資,刺激國內金融業競爭力、完成金融改革,並且藉此扶植中國科技公司,強化技術自足能力,實現「中國製造 2025」目標,甚至強化抗衡美國之實力。


此外,也由於中國股票市場長期由金融、基建、能源等傳統產業主導,中共當局希望能利用科創板,為新興科技行業開拓融資管道。


去年7月22日科創板開市交易,首批上市有25家公司,一年之後已有約140家公司,總市值達4000億美元,被部分輿論稱為「亞洲最有價值的股票市場」。截至今年9月底,已有194家公司上市,總市值高達4234億美元。


(圖取自螞蟻科技網頁antgroup.com)


根據《中國金融大揭密:異常崛起的大銀行真相》(Red Capitalism: The Fragile Financial Foundation of China's Extraordinary Rise)的作者法瑟.侯偉(Fraser Howie)指出,光是今年上半年,在科創板首次公開募股(IPO)的公司總計募得70億美元,勝過成立30年的上海證交所、成立10年的深圳創業板、以及除了美國那斯達克以外的其他國際交易所。


光從數字來看,科創板開市交易一年多來似乎成績斐然,在滿週年前夕,科創板在7月20日更收到一份大禮,中國金融科技巨頭螞蟻集團宣布,要在科創板和港交所同步上市,很可能締造全球史上最高金額IPO。


不料,螞蟻集團原訂11月5日在科創板上市的計畫,於11月3日被證監會、人民銀行等中國四大監管機構臨時叫停,震驚全球資本市場,阿里巴巴集團美股慘跌。


科創板這一年多來為何熱門?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曾經分析,主要是習近平以政策力挺、吸引外資挹注中國科技產業;其次是美中關係急速緊張,加速促使海外中概股回流上海與香港。


例如,為迅速提高科創板上市公司數量,相對於許多加在其他交易所的限制,北京當局放寬「個股不能超過23倍本益比」的不成文規定,以及上市後首個交易日個股漲幅44%上限,上市後的前5個交易日不設漲跌幅限制,從第6個交易日開始限制的20%漲跌幅,也比其他交易所的10%漲跌幅限制寬鬆許多。


美中緊張關係升溫,川普政府對中共成員與企業祭出懲罰措施,美國那斯達克也推出新規,限縮中國企業上市空間,例如首次設定IPO規模最小值應達2500萬美元,並且加強查核幫助中國IPO企業的會計公司。相較以往,現實限制以及政經氛圍促使中國企業回流。


泡沫化隱憂持續未歇


其實科創板於去年7月22日開市交易開始至今,被泡沫化的隱憂所籠罩,持續未歇。


有市場觀察家指出,科創板去年首日交易中,備受關注的除了超高漲幅,就是超高週轉率,25家公司平均週轉率約77%,顯示機構投資人上市首日大多套現離場,無意長期持有,熱衷炒作短線之跡象明顯,甚至對公司長期價值存疑。


尤其科創板開張當日,上海股市成交量嚴重萎縮,顯示「挖東牆補西牆」異常現象,當天如非政府護盤,上証指數會跌更慘,上証指數因科創板而失真,恐將成為常態。


也因此,原意改革資本市場的科創板開張反應熱烈,並非達成任務,反而是在股市製造大量泡沫。


此外,上海科創板在今年9月底的本益比高達90.86。根據台灣證券交易所資料顯示,相較之下,台灣10月底的本益比為20.29,9月底那斯達克的本益比為34.50,倫敦為15.14,上海為15.28,深圳為31.39,可見科創板的本益比高得離譜,市場對科創板泡沫化的憂慮,並非空穴來風。


科創板開張這一年多來,投機交易極為活躍,股價連續上漲,市場價格遠高於實際價值,雖然許多研究機構與媒體持續吹捧科創板,然而在詭譎的世界局勢當中,投資人最好還是謹慎為上。


作者:吳奕軍

鉅石智庫創辦人,關注時局之平衡資訊與風險擴散效應。曾任網路行銷投資高管。臺大政治系畢業、波士頓大學大傳碩士,於哈佛大學研修電商課程,新加坡國立大學高階管理課程結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