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橋牌社》~屬於這塊土地的記憶寫真
by 穀雨



近年來台劇文藝復興年代開啟,我們也一直期待能有像《紙牌屋》、《白宮風雲》這樣精采的政治劇搬上螢幕。與我們同樣身處亞洲,民主之路走來也相當坎坷的韓國,也仿效美國拍出了《60 日:指定倖存者》,以及《輔佐官》等既寫實暗喻又引人入勝的作品。終於在多年等待之後,堪稱「台版紙牌屋」的《國際橋牌社》終於要上檔了!第一季的主題呈現解嚴後台灣走向民主化的過程,圍繞著1990-1994年間的台灣政局。然而或許是主題敏感,在2020總統大選之前,我們尚未能在電視頻道上觀看,所幸目前我們已經能在公共電視平台上收看,每周末熱映中。

穀雨自己是從尚未開播就開始追蹤粉絲頁,才知道在選前有一場戶外的首映會。當時也碰到黑鷹直升機失事的不幸消息,在首映現場大家也為殉職的飛官們悼念。劇中的第一集,碰巧就有提到當年沈一鳴將軍也有參與的「大漠計畫」。從這樣一個機密又驚險的任務就可以看出,身處特殊地理歷史位置,夾在大國博弈之間的美麗之島,一路走來度過甚麼樣的暗潮洶湧。真的如同在牌桌上觀察著明爭暗鬥的一員,隨時得步步為營,因為一步下錯就可能慘賠收場呀!


有些觀眾或許會覺得90年代也不算太久遠,說是歷史劇也不算,說是社會寫實劇的話,實際上卻經過劇組團隊巧妙的改編。已經知道劇情走向的戲還會好看嗎?這時就不得不套句老話:「看過了才知道!」從Friday影音的跟播,到如今公視平台的連續放映,穀雨每次看著這些分明是我們成長歷程中的劇情,卻一再發現新觀點。我們所認為的記憶,其實深受當時社會氛圍的影響,媒體報導的角度,以及剛解嚴時資訊尚未揭露的程度,可能與現今我們的想像有很大的落差。當時的政治人物不是籠罩著一種大內派系的神祕感,就是披掛著一種衝撞體系的距離感,政治這事似乎很難在日常生活中被關心,好像能夠全民直選、執行投票就已經是很民主。然而如同神學家萊因霍爾德‧尼布爾所說:人類社會中那些真正有價值的事,往往都不是某一代的一群人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透過一代又一代不斷的努力,才能看到一點成果。民主自由的普世價值也是如此,我們每個人的參與也都有其意義。

劇中也透過男女主角不同觀點的眼光,帶我們進入一個白色恐怖受害者的家屬遺族如何背負一輩子的沉痛,只等那真相大白的一天。前些日子穀雨也參加了一場很有意義的導覽,由「島內散步」所舉辦的「走進國際橋牌社場景・六張犁墓園 尋找政治受難者」,看到劇中女主角芷苓終於找到失蹤多年的父親墓地,忍不住崩潰痛哭的場景,也聽汪導演分享當時實景拍攝的過程,一路上蕭老師也娓娓道來好幾個受難者故事,都讓人像是胸口哽著甚麼。



那些字跡模糊、簡陋設立,都快被土石流掩蓋的小小的墳,與不遠處雄偉壯麗,連排水設施都做得格外仔細的家族墓園,我的腦袋裡忽然跳出劇中章有成的一句話:「像你們這樣的黨國之後,機會永遠是為你們準備好的。」生前如此,死後亦然,令人不勝唏噓。而專門處理這些政治犯的單位名為「極樂殯儀館」,聽了更是矛盾衝突。即使走向轉型正義的路,就像當天滂沱大雨中的山路一樣難行,也值得我們更多參與,更多關注。就像男主角沈建宇到國史館找尋當年的軌跡,卻無功而返,氣悶的說:「甚麼國史館,甚麼都沒有…。」其實文資的保留極為不易﹝蕭老師等文化工作者真的辛苦你們了!﹞,更遑論這樣悲劇之下的文資了,常被認為沒有美感、沒有文化、沒有歷史﹝三沒?﹞,然而文化如何被定義,甚麼樣的過往又能夠被遺忘呢?大家可以多思考看看。


 
除了每一集精彩糾葛的劇情以外,穀雨也推薦臉書上的社團─「國際橋牌社 社辦」,裡面超多有意思的社員,常常分享許多跟劇中一樣精采又值得回顧的故事。

這個精彩的故事五月公視已首播,之後在fridays影音平台可持續觀賞。身為有幸能走入民主社會的這一代,讓我們都走過不要錯過。

作者:穀雨

繁忙城市中的慢活一族
喜好嘗鮮的古早味靈魂
最大的興趣是聽故事與說故事
最愛的幸福是旅途中遇見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