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
by 林修正



數月前已和吳博士、廖博士相約,今天在台中聚餐。我和廖博士是神交已久的網路好友,今天初見面。

三人在餐廳點著南菜北湯吃著,邊稱許台灣在吃的方面真好,比在美國好多了,便宜又好吃。150萬的外省人來台灣,也帶來中國35省吃的文化。在台灣要吃什麼有什麼,酸甜苦辣各取所需,能適應環境的就活下來,不能的就退出市場。於是川菜不那麼辣了,江浙餐館有湖南名菜。

有吃當然要有喝,吳博士提議喝點啤酒。我看過餐廳提供的酒品,笑著問他們:「你們是要獨立的?還是祖國的?」廖博士訝異的看著我,「連啤酒也捲入政治,那也太奇妙了吧?」我笑著跟他說:「這是前幾天朋友告訴我的。現在餐廳賣的啤酒分兩大系統,要獨立的就喝台灣啤酒,想要祖國的,分三國。喜歡對台灣宣稱「自古以來,神聖而不可分割的」中國,那就喝青島啤酒或燕京啤酒。喜歡七十幾年前就被迫和台灣分離的日本,就喝「麒麟一番」啤酒或「三多利」啤酒。緬懷四百年前拋棄我們的荷蘭,就喝海尼根啤酒。看你們要喝哪一種?獨立的?祖國的?」

兩位博士睜大眼睛,想不到台灣人有這樣的創意。

吳博士說:「廖博士比較懂啤酒,由他來點。」他巧妙避開酒國的統獨問題。廖博士說:「我既愛獨立,又愛祖國。湯瑪斯·曼說:『哪裡有自由,哪裡就是我的祖國』。雖然台灣開放私人自由釀酒的時間不長,但能釀出多樣而好喝的啤酒店不少。飯後我們續攤,我帶你們去喝這附近手工釀造、好喝的啤酒。」

這家啤酒館隱身於小巷中,並不起眼,真的要識途老馬帶路才會上門。廖博士對這裡很熟,他知道怎麼走。進到啤酒館後,發現已有許多老外在此聚會。我們進去坐好,廖博士就先跟我們介紹有關啤酒的小常識。

他說,這幾年啤酒釀製出現革命,各種不一樣的啤酒、水果啤酒如雨後春筍班迸出,要喝個啤酒,還真的要研究一番。有些國家的企業雖瞭解這個趨勢,也有廣告喊出要跟上這個流行,但因該國宗教信仰問題,很難突破。

不久,服務人員就過來招呼,問我們要喝什麼啤酒?我不懂啤酒,更是第一次到這樣的店面,不敢有意見。廖博士比較熟悉,他問了幾個問題,服務生都一一親切回答。

「我們這裡比較暢銷的有檸檬啤酒、金桔啤酒,這兩種比較酸,但口感很好,銷路不錯;若不想要那麼酸,也有蘋果啤酒。或者味道比較苦的麥釀啤酒,銷路也不錯。先生所說的那種苦味啤酒是外國進口,上個月還有,現在已經沒有庫存。」最後廖博士後來點了蘋果啤酒和一種洋啤酒。要不是跟廖博士、吳博士來,我還不知道啤酒有那麼多種,可以這樣喝。


民國前11(1901)年1月日本政府合併原有之臺灣製藥所、臺灣鹽務局及臺灣樟腦局,成立「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民國11(1922)年將香菸及酒類納入專賣範圍。民國34(1945)年國民黨撤退來台,政府為確保財源,臺灣行政長官公署決定繼續實施專賣制度

點酒過程中,我的內心思潮卻不斷翻騰。台灣已往在戒嚴文化下,很多事被禁錮著,「酒不可以私釀」僅是諸多限制之一,「啤酒僅能是麥釀成的」,則是那文化訓練出來的僵固思維。廖博士為我們上的這堂啤酒課,讓我體會到自由的意義。這些沒有受過戒嚴文化毒害的年輕人,用自由的心思,創造出不一樣的啤酒,打開了另一片天空。

或許能與這現象相比擬的,就是台灣手搖飲料文化。手搖飲料發源自台灣本土,是解嚴後的產物,且從一開始就不受政府專賣管制,在市場競爭下,不僅口味不斷出奇制勝,製作方法也日新月異。原本僅有綠茶、紅茶之分,由此衍生出清茶、烏龍茶、長島綠茶,乃至將甘蔗加入,後來茶裡也常有檸檬、金桔相伴。

光是紅茶一種,現在市面上就有日月潭紅茶、錫蘭紅茶、大吉嶺紅茶等。不只喝茶、也喝口感的手搖茶文化,發展出的珍珠奶茶,裡頭大珍珠、小珍珠、QQ、椰果、寒天等,更是馳名。茶品品茗繁複,顯示進爭激烈、廠商對產品也推陳出新,甚至家家戶戶各有不同招牌。有時夏日家人想吃個冰品,珍珠奶茶要A家的好,日月潭紅茶要B家的好,金桔檸檬則是C家的好,買齊全家期待的口味,要跑好幾家。

許多手搖飲料店紛紛在中國、東亞開起分公司、加盟店,近年,珍珠奶茶更紅遍全日本,甚至研發出各種珍珠新吃法,形成另類茶飲文化

有品牌的茶莊、連鎖茶店固然各有善長,沒有品牌的手搖飲料也創造了屬於自己特色,方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存活。站穩台灣競爭激烈的市場腳步後,許多手搖飲料店紛紛帶著展店與口味開發經驗,在中國、東亞開起分公司、加盟店,近年,珍珠奶茶更紅遍全日本,顯示手搖茶已不僅僅是種飲料,而成為一種文化。手搖飲料產業的成功,就是自由這個看似不起眼、看不見摸不到的原素,對於各類創作至關重要之處,也顯示沒有自由,就不可能因此有成功的市場經濟,讓有創意、願意開拓、冒險的創業人才,能形成新的產業與文化。

與手搖飲料店相輝映的,就是咖啡店。咖啡從前被當作高價位飲品,現在卻連便利商店也加入戰場兼營,日益普遍不說,甚至開始成為重要的營收來源。另一方面,中高階咖啡文化也伴隨發展起來,各式咖啡飲品、不同沖泡法先後引進台灣,讓台灣的咖啡饕客有多樣選擇,更形成了台灣在地獨特的咖啡館文化,喝咖啡不僅僅是提神解渴,更形成台灣非常獨特的一道地景。這一切,都是自由經濟帶來的結果,這樣蓬渤的社會能量與文化發展的基礎,就是我們所擁有的自由!

喝完酒之後,我們在台中的小巷中信步走著,看到巷間許多小店,點著黃色的亮光,花店、咖啡店都有,竟也有人在小巷子開書店。書店這一途不是逐漸沒落了嗎?只是這個書店和傳統的書店不一樣。傳統書店用大書架依牆羅列,有滿坑滿谷的各式樣的書籍,滿足閱讀者各種需要,但這家書店擺設的像家裡的小書房,書架一方一方零散卻有著舒適感的擺放著,進去就像去拜訪朋友的房間,而房間裡剛好擺了一些書,一點必須閱讀的壓迫感都沒有。來到這裡,比較像找老朋友聊天,而不是來看書、買書的。這樣也能賣書?年輕人逐漸玩出自己想要的世界。

這讓我想起一個故事。有個朋友的小孩原本唸音樂、有相當高學歷,現在卻「不務本業」的在經營咖啡店。我那朋友的父母為他孫子前途憂心忡忡,朋友卻沒有說甚麼,只是帶父母去別人家的咖啡店品咖啡。父母在品完咖啡後說:這家店的咖啡比我們孫子的好喝,但我們孫子的店,喝的時候感覺比較好!朋友笑著跟他父母說:這家店的老闆是專門跑到國外學泡咖啡的,他泡的咖啡當然比你孫子好喝。但你孫子店內的音響和選擇的曲目,卻是音樂院高材生的拿手絕活。要喝口味找這家,要找感覺找那家。就看你自己的決定了。



朋友在講完這個故事後,笑著說:我愛我的小孩,誰保護他這種自由選擇的機會,我就支持他,這就是我的政治態度。統獨對我沒有意義,有意義的,就是我和我的小孩,對生命的自由選擇,誰給我這個選擇權,我就支持誰。」

「那......」,朋友截斷我的話,「我不是政治人物,我不管政治。能保障像我這種不管政治的人,持續保有有那樣的自由就好。我不反對獨立,如果在中國的一般人,也能像我這樣有選擇的自由,那我也不反對統一。統獨對我的意義的,僅在自由選擇權的保障與否。蔡英文和韓國瑜,誰能保障,我就支持誰。」

我訝異的問他,「中國禁止你自由自在的喝咖啡嗎?」因為我不相信我的朋友會懷疑自己有在中國喝咖啡的自由權。

朋友說:「不是我的問題,而是在咖啡廳裡,我旁邊坐著的一般中國人問題。」我楞了一下,「你旁邊的一般中國人和你有什麼關係?又沒親沒戚的。」朋友說:「如果一般的中國人不能享有我在台灣這樣自由選擇的權利,你變成中國人,你就跟他們一樣,當然也沒有這樣的權利。以香港為例,我不清楚香港為何要反送中,但我知道逃犯條例過了,香港人就逐漸和中國人一樣。一般中國人的生活權利是什麼,香港人以後的權利就是什麼。」

啤酒、手搖茶與咖啡,竟和自由有關係?是不是我想太多了?

作者簡介:林修正

大學副教授,精專歷史,專攻制度經濟學、政治經濟學和經濟史。

延伸閱讀:流浪的宿命〉,林修正,10.17.2019。